未来,智能时代必须从家庭开始。
然而,智能家居的概念提出已经有两三年多了。
国内外,科技公司、家电厂商都参与其中,但普及进度却并不快。
主要问题可能在于消费者认为智能技术与家居环境之间存在“温差”。
2017年,零一科技节和House Vision正在努力弥补这个“温差”。
全场景沉浸式智能科技家居体验,就像宜家场景中呈现的普通家居产品一样,会给人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无论家居产品多么智能,人们需要看到它们不仅快捷方便,而且让人感到温暖,还需要消除智能技术可能在家居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可能性。
“无人机对接站”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永和在《海尔无人机是未来智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流工具,无人机对接站将成为家庭与外界之间的重要窗口。
甚至来回搬运家居物品》中的匠心之作。
因此,张教授在每个房间的特定功能位置放置了无人机停靠站,以营造出与过去不同的舒适感和充足感,非凡建筑的另一个亮点是“复合设备”。
张永和认为,复合设备是家电的未来。
所谓的“复合设备”,和建筑本身以及里面的家具一样,都是用再生水泥制成的混凝土,乍一看就像是一个空间的组成部分,但它的真实身份确实是一种高科技复合家电,一个放在厨房,充当冰箱、洗碗机等厨房电器,另一个放在水槽,充当洗衣机、衣服。
清洁剂和其他浴室功能。
未来的家不仅仅是添加几个AI科技电器,而是居住需求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客厅结构的改变,空间的重新整合,甚至折叠,让我们享受更多的乐趣从居住空间。
“折叠空间”的可能性在杨明杰的《绿房子》中体现得极其耀眼。
温室看起来就像菜园已经被尽可能地搬进了房子。
它只是一个主题和概念性的作品,但事实并非如此。
杨明杰利用通讯实现“菜园互动”。
通讯技术与菜园的结合,使菜园成为共享生活的媒介。
因此,除了传统的交流之外,还与远方的亲人建立了一种新的、令人兴奋的联系。
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媒体分享方式呢? 《House Vision观展手册》上面的例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父亲因为离婚不得不留下女儿独自生活,女儿通过远程操作为他种菜。
尽管植物的生长极其缓慢,但这种微妙的情况可能会给它们带来远比直接对话或电子邮件更深入的交流。
当今社会,碎片化的个体都在思考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简单和复杂的家庭关系也是如此。
杨明杰的设计本质上是利用植物的生命力作为纽带来温暖各种家庭关系,无论是吃食物还是欣赏或表达感情。
绿色植物生命的循环,也是对人类生命的参与和保护。
这就是“房子”建筑内部的能量循环。
建筑内外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能量互动?杨明杰通过屋顶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附近的风力发电站为人们提供电力。
剩余的能量通过冷凝装置将空气中的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并且该装置还可以为室内蔬菜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线。
而且,通过实时比较两种形式的发电效率,您可以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人、万物、天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未来。
著名设计师马岩松带来的“庭院”将这种亲密关系表达到了极致。
该庭院通过高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
庭院顶部由竹钢制成,形成三维曲面,覆盖了部分由太阳能电池创造的半室外空间。
薄膜太阳能电池和两种类型的模块化太阳能电池覆盖了大屋顶。
发电量可达每小时3.千瓦。
据说,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每天用电约18千瓦时。
参考日照时间,这个屋顶可以满足一个人。
一个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由于天日轨道随着浓度和时区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最有效地吸收阳光,就像向日葵一样,每个细胞的角度和方向都能随着阳光的变化而自动改变。
此外,利用产生的能量实现雾气降温系统,再与自然风融合,营造出一种非均质的舒适感,因不均匀而充满变化和浪漫。
家庭能源“自给自足”的概念在本次House Vision展会上被多次提及。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家家户户的能源自给自足将是普遍现象。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上。
” ——航空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火星生活舱,珍珍儿未来家居样板房,你不知道想看一看吗?埃隆·马斯克“太空旅行社”的第一条航线只是环绕月球,搬到火星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计划,但火星生活舱是一个现实的科幻故事,也是自给自足的最极端表达。
居住空间。
——人类生存环境极其不完善的状况。
以此来探索可持续的生活,甚至是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方法。
因此,能够自给自足地循环供应热量、湿气和空气的物联网智能家电将成为人类生存的关键,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将生命延伸到更多可能性,这就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意义。
2020年第二届零一科技节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推动黑科技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