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时代来临!功能多“硬伤”也不少

时间:2024-05-22 10:23:30 科技赋能

可穿戴时代即将来临!功能众多但缺点也不少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在2018年预测:“硬件和软件将被整合到可穿戴设备中……未来数字服装的材质可能是具有计算能力的灯芯。

”天鹅绒、记忆棉布和太阳能丝,我不再需要携带笔记本电脑,我只需穿着它即可。

”今天,这一愿景正在实现。

上月底召开的2020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空气果、智能水杯、康康血压、世纪佳缘情侣手环等智能产品相继推出;在9月3日举行的2019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可穿戴智能设备BaiduEye,“百度筷子搜索”也正式亮相。

一时间,可穿戴设备成为热门话题。

  现状:可穿戴时代即将来临。

外观时尚酷炫、售价千元左右的运动手环正在国内运动健身爱好者中悄然流行。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可穿戴设备到底有多智能?以小米手环为例。

从外观上看,这款手环就像一款小巧的手表,设计时尚,有多种颜色和材质可供选择。

佩戴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运动量,监测步行、跑步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云端识别更多运动项目。

此外,小米手环的手机软件会记录用户全年的运动数据,并提供健康建议;用户还可以将数据分享到微信、QQ或微博,与朋友进行比较,看看谁的生活更健康。

这样的运动手环是一种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是指可以直接佩戴在身上或者集成到用户的衣服或配饰中的便携式设备。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硬件设备,还需要通过软件支持、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

最著名的可穿戴设备是谷歌眼镜,它已经面世好几年了。

它具有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照片、视频通话和方向,还可以上网、处理短信和电子邮件等。

谷歌眼镜推出后,中国也进入了一波可穿戴设备热潮。

自去年6月国科电子正式推出国科智能手表以来,奇虎于去年10月发布了专注于儿童安全的智能手环。

此后,包括华为、中兴、酷派等在内的一大批硬件公司也纷纷研发智能穿戴设备。

产品。

7月22日,小米在北京高调推出了自家研发的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

8月19日和8月26日,小米手环两次线上开售,两次均售空。

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预计今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突破万台,市场规模达到9000万元。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可穿戴设备大致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可穿戴相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活动追踪器、3D运动追踪器和智能服装。

通常,可穿戴设备还具有通信功能,允许设备用户实时查看数据。

数据存储功能也是该类设备的一大特色。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可穿戴健康设备包括手表、眼镜、智能手环、帽子等形态,以及一些设计成耳环形状的配件。

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还没有对健康医疗、减肥、教育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但可穿戴设备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点一点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观念。

@丁哥有创意:现在可穿戴设备越来越流行。

比如智能手环,很多都有医疗、运动功能,我们能开发一款交通支付的手环吗?一是比较方便,二是戴在手上可以防止丢失。

  问题:功能多、“缺陷”的可穿戴设备除了具备便携式智能设备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以下优点:通过人体自然动作进行控制,操作方便; 24小时佩戴,实现永久在线、实时信息交流;设备本身与人体融为一体,携带方便;通过对人体信息的充分挖掘和处理,提供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几乎是人体能力的直接增强。

可以说,可穿戴设备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与手机交互的新方式。

过去,人们完全依靠键盘设备与手机进行交互。

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屏幕的手机。

触摸屏的出现消除了键盘的障碍,人机交互正朝着更加直观、直接的方向发展。

可穿戴设备开始成为“消费电子的下一个增长点”。

然而,与潮人的热烈追捧相比,专家们却显得平静。

业内专家分析,可穿戴设备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手机的配件。

现在,将可穿戴设备做成手机是没有前途的。

小屏幕目前无法达到手机的感觉。

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云处理瓶颈的解决,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取代手机。

可穿戴设备优势突出,但也存在诸多限制:提供认知,但可能无助于改变;基本功能有限,性价比不高;客户体验不好,销量不高;市场接受度不高,了解的人不多,愿意购买的人很少;硬件技术、电池技术、通信技术等都还在发展过程中等等。

具体来说,智能手环想要更普及,就需要升级运动记录,不仅可以“计步”,还可以记录骑行、有氧运动等健身方法,并提高其准确性。

另外,还应该增加粘性功能,防止用户戴上后很快就取下来。

智能眼镜的发展受到技术不成熟、电池寿命不足、价格昂贵等因素的制约。

专家指出,只有不断推出新的、有趣的应用程序,才能长久地引起用户的兴趣和吸引。

与软件相比,“缺陷”也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

有专家认为,可穿戴设备需要更具创新性和人性化的设计,以及芯片级集成设计能力。

微机电系统等传感器芯片以及知识产权储备和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子产业的制约因素。

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unyunzv:可穿戴设备是大势所趋。

这取决于谁能最自然地将它们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当科技改变生活时,首先要融入生活,获得认可并形成习惯后才能讨论改变。

趋势:将独立于手机运行。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追随潮流,但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前景被市场看好。

可穿戴设备的预测趋势包括: 健身设备将继续流行。

目前,各类健身手环、腕带等产品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而且这种现象还将持续下去。

首先,是因为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健康。

此类产品可以轻松监测日常运动和睡眠状态。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功能简单且易于使用。

例如FashionComm推出的L28-C手机手环,关注健身爱好者和亚健康人群的运动状态和睡眠质量,提供睡眠运动检测、智能唤醒、事件提醒、数据云同步等服务。

而且随着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健身器材中预计会出现更先进的设备,例如无创血糖监测设备。

设计感和美感将进一步凸显。

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智能眼镜、手表等设备也显得过于“科技”,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时尚单品。

显然,更时尚的设计是一种趋势,我们已经看到 Pebble 和 Martian 等品牌推出了更接近普通手表的产品,而 Google Glass 最近也推出了纯黑色和扁平框架的产品。

该设备将独立于手机运行。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都需要连接智能手机才能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独立运行的设备将会有更多的卖点。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独立运行Android系统、支持3GSIM卡的智能手表。

然而,它们太笨重了。

相信未来还会出现更完美的产品。

价格将会大幅下降。

早期的可穿戴设备价格并不低。

虽然很多设备看起来很精致,功能也不错,但用户主要还是根据实用性来判断其价值。

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与智能手机配套的产品价格高昂,用户基本无法接受。

因此,相信厂商也会开始关注低端市场,推出功能更简单的配件。

@Chili不性感:可穿戴设备将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但可穿戴设备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能做到什么程度,业界并没有标准可以借鉴,也没有非常成功的产品。

目前,整个Android生态系统都在尝试探索这一领域。

隐私数据安全引发用户担忧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都会收集大量用户的隐私数据,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引发了业内人士和用户的广泛担忧。

就目前市场上的健身追踪设备而言,大多可以通过低功耗GPS模块或配对的手机来测量佩戴者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这些数据很有帮助。

对自己的锻炼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更系统的锻炼。

毫无疑问,人们的健康和健身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联系。

同时,位置信息的加入可以帮助医学界更深入地了解人们的健康状况。

但不可否认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定位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许多设备中的传感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调用单独的电子签名,因此当我们打开手机的定位功能时,信用卡公司就会知道我们在哪里进行了购买。

试想一下,当你早上起床走到冰箱前时,它会自动打开,递给你一杯牛奶;当您洗澡时,淋浴喷头会根据您的身体状况自动调节水温;当你晚上回家时,电视会自动打开并调到你喜欢的频道……乍一看,这些极其便利的智能生活与我们的隐私和安全无关,但请不要忘记,这些便利是基于获取大量有关您的信息的设备或服务提供商。

除了您的私人数据之外,这还可能使您将来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设备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因此用户的健康隐私信息变得更加重要。

如果这些信息被黑客意外丢失,后果可能难以想象。

个人健康信息不能像密码一样被替换。

这些信息有很多参数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人的指纹、血型、虹膜等,所以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和使用可穿戴设备之前,必须了解它会收集多少关于您的私人信息,以及他们是否可以接受披露这些信息。

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再决定是否购买或使用。

确保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对于软硬件厂商来说是非常必要和义务的。

消费者肯定会选择安全性更高的设备。

因此,从长远来看,用户会与厂商分享越来越多的隐私信息,但厂商必须加强对这些信息的保护,让用户无后顾之忧地享受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必要适时以联盟的形式制定可穿戴设备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

只有相关标准出台,消费者才会更加放心,进而与可穿戴软硬件厂商形成“良性循环”。

@谢凯聪: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安全比计算机的安全更严峻。

首先,数据更加私密、规模更大、更加实时。

其次,这些设备的自卫能力较弱。

这些新产品非常时尚和流行。

近期,苹果i-watch和Moto智能手表还未上市就引起了市场不小的轰动,将可穿戴行业再次推向高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目前流行的一些新型可穿戴设备。

  Apple iwatch Apple iwatch 是苹果公司将于本月推出的一款新款智能手表。

iwatch的容量为16GB,拥有加速度计和环境光传感器等传感器,并有8条可定制的表带。

当然,它也支持第三方扩展应用。

它采用Retina作为屏幕,而Retina屏幕是一种超高像素密度的LCD屏幕,可以将××分辨率压缩到3.5英寸的显示屏中。

还有报道称,iWatch将采用曲面玻璃屏幕,通过连接智能手机来显示电子邮件、IM和其他数据。

  Motorola Moto 摩托罗拉透露,该公司将推出一款智能手表。

事实上,这款智能手表就是Moto。

摩托罗拉表示,该产品将首先登陆美国市场。

Moto 拥有精美的设计,采用经典的圆盘设计,打破了智能手表设计的模式。

但来自亚洲供应链的传言表明,Moto 的设计过于标新立异,可能会面临生产困难。

Moto可以保证用户对时间的基本要求,通过提醒和通知功能告知用户自己的日程安排,只需转动手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子邮件、来电、日程和好友信息。

  华为TalkBand B1 华为智能手环TalkBand B1是华为近期推出的一款可穿戴设备。

它可以戴在手上。

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能手环。

华为TalkBand B1是全球首款将蓝牙耳机功能与运动、睡眠监测功能融为一体的可穿戴设备。

充电 2 小时可工作 6 天,IP57 防水。

整体重量仅为26克,相当于4枚1元硬币的重量。

TalkBand B1可以将核心部分拆开,戴在耳朵上,作为蓝牙耳机使用。

它还可以监测我们的运动和睡眠功能。

这个设备可以通过我们的步行来检测运动量,还可以检测我们的睡眠质量等,是一个很好的运动辅助工具。

  索尼SmartWatch 2 与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产品相比,索尼的SmartWatch 2应该是“最像手表的智能手表”产品。

没有过于夸张的设计,尺寸也比较合适。

唯一遗憾的是,这款手表的厚度不太理想。

目前在售的SmartWatch 2产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硅胶表带版本,另一种是金属表带版本。

两者差价为人民币。

当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使用金属表带看起来高端优雅很多。

从功能上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SmartWatch 2 支持蓝牙和 NFC 连接模式。

其主要功能包括显示时间和天气信息,以及接收短信、微博和电子邮件。

虽然它没有摄像头和麦克风,但它可以控制手机拨打和接听电话、拍照、听音乐。

还有一些益智游戏。

机身记忆T9-S3 机身记忆 第三代T9-S3智能手环采用超薄环形设计,最厚处厚度不超过8毫米。

自动识别步行、跑步、睡眠模式,无需手动切换。

它可以监测日常运动、膳食、睡眠、生理状态,并分析数据以提供改善建议。

体记忆T9-S3智能手环可以作为私人教练、营养专家、医生可以提供在线指导。

外观采用超薄防水设计,阳光下数据清晰可见。

支持手机、PC、云平台应用。

而且采用蓝牙4.0模块,可在有效距离内自动传输;它还可以通过USB线将数据传输到身体记忆运动健康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