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已持续10年。
在政策博弈和技术干预的影响下,一批“新物种”纷纷涌现,行业的“游戏规则”也悄然发生变化。
如果把时间想象成进度条,那么一年就是按下加速键的开始。
“提速”一方面是指医疗效率的提高。
例如,政府利用市场力量推动医疗服务多元化,实现医疗费用控制和规范化发展。
公立医疗体系发展到今天,单纯依靠内生动力来“革命”本身已经不现实了。
想要治愈一系列慢性病,就必须借用外部资源。
因此,不仅是政府层面,更多的风险投资也在民间医疗服务的“窗口”里争夺空间。
但另一方面,医疗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
一些资本催生的跨界玩家就像犀牛跑进瓷器店,闭环产业生态的概念遇到骨感的实现,结果只能是一团糟、一堆鸡毛。
这样一来,“加速”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新物种”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资本“寒冬”中的退潮频频出现。
毫无疑问,资本是大规模经营最简单的工具之一。
然而,随着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无路可走”。
问题的症结或许在于,新业态最终需要回归医疗的“价值”才有生存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摆脱“风口”和“寒冬”的表象,深刻把握产业从“规模”到“价值”的转变。
作为深耕大健康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亿欧大健康将于7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办“言其谈·GIIS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聚焦医药创新、医疗保健七大领域大数据、科技医疗、非公医疗等领域的问题: 话题一:资本环境更加开放,但新药研发的路径选择仍是技术活动。
6月13日,备受期待的科创板正式挂牌。
。
值得注意的是,允许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未盈利企业上市,是科创板最大的制度突破之一。
早在去年4月,香港就实施了类似规定,同年,歌礼生物、百济神州、华凌药业、信达生物、君实生物5家尚未盈利的新药研发公司晋升港股市场。
微芯生物董事长卢先平认为,新药研发不仅需要资本的推动,更需要资本在研发各个阶段之间做好“接力”。
因此,资本市场退出机制的不断完善是“资金重”的生物医药行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一。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药企可以高枕无忧。
决定它们未来发展的,与研发方向密切相关。
截至年底,根据CTA审批评估,中国生物制药研发的分子中超过60%属于肿瘤领域。
虽然国内未满足的需求仍然巨大,但我们真的需要 20 多个 PD-1 来满足吗?随着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药业的PD-1单克隆抗体以及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的国外产品获批,目前国内市场已有5种相关抑制剂。
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者有什么优势,如何避免红海之战,成为迫切的选择。
话题二:21年的医药电商及其盈利困境。
国内电子商务起步于2000年,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化工网作为我国第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上线。
2016年,上海第一医药开设了自己的网上商店,从此拉开了国内医药电子商务行业的序幕。
2009年“新医改”后,医药电商开始迎来自身的发展高峰。
不过,玩家家族中,只有康爱多、健客等少数企业宣布盈利。
好药师CEO蒋志涛分析,医药电商的盈利问题在于市场竞争尚未结束。
竞争越激烈,市场就越透明。
价格必然会长期低迷,最终导致盈利困难,仅靠卖货是无法扭转的。
因此,转型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很少有人单独提到医药电商。
这个曾经以《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设立进入壁垒的行业在2018年走到了尽头。
随着互联网药品交易A、B、C三证的取消,没有护城河的医药电商不再是值得做的生意“引以为傲。
”接下来的分叉点是:医药电商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是加入在线咨询还是延伸健康管理?是共同发展保险还是打造自己的互联网医院?话题三: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价值需要分几步?随着“健康中国”规划的不断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
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下,先后组建了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三大健康医疗大数据集团,“1+X”健康医疗大数据集团医疗大数据规划正在逐步成型。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回顾过去几年,我们不难发现医疗行业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数据”的价值来驱动发展。
面对EB、ZB甚至YB规模的健康医疗数据,各大细分领域的企业都开始分享这块蛋糕。
不过,在此之前,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玩家回答大数据问题:数据存储是否应该发挥好健康医疗大数据门户的作用?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技术方该如何舞动“红线”,挖掘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价值?作为平台,如何才能成功地将“数据”转化为“产品”?话题四:房地产、医疗机构进入行业,以及养老行业的价值变量。
人口老龄化加剧,让“养老”话题日益深入人心,养老模式也层出不穷。
目前,国内涉足养老领域的上市公司中,养老地产以45.7%的比例成为不少玩家的首选,其次是医养结合,这是医疗的主要关注点。
和卫生机构。
此外,智慧养老虽然占比不高,但由于政策和技术的推动,逐渐成为“潜力股”。
自2018年三部委联合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来,智慧养老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咨询公司赛迪顾问的数据预计,国内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将从2018年的2.2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万亿元。
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养老的本质仍然是基于集合以及“人”需求的分配。
不同的跨行业参与者在选择的路径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但回归到养老本身,如何寻找有价值的产业变量是益气绝尘的首要任务。
话题五:诊所并购浪潮来了?服务与成本的链条化之路 去年8月,杏仁医生和企鹅医生两家知名品牌诊所合二为一,消息一时传遍行业。
同年11月,合并后的新集团公司“企鹅杏仁”宣布收购水岸友林诊所,再次拓展业务版图。
这是否意味着诊所行业的整合浪潮已经开始?长期以来,诊所赛道作为社会医疗机构的主要方向之一,一直受到资本的青睐,其增速与日俱增。
但与此同时,诊所行业仍面临诸多困难,规模化和标准化就是其中的两大难题。
协卓医疗CEO黄先进认为,诊所连锁化的前提是减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紧张关系。
今年,在回归理性的资本市场中,逐渐成为红海的诊所板块如何才能突出重围,创投圈也在共同探索。
话题六:几经坎坷,互联网医疗迎来下半场。
近日,青苹果健康也未能逃脱互联网医疗的洗牌,宣布不再继续提供服务。
这并不是今年第一家进入“死亡”名单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1月24日,腾讯旗下天爱医生也宣布将于3月10日中午12:00正式关闭服务。
自2018年互联网医疗爆发以来,一直被批评无法渗透到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
治疗。
有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
医疗与大多数互联网技术领域不同。
前者的痛点是解决就医需求。
对于跨境玩家来说,这样的核心壁垒似乎很难一步克服。
如今冬天已经到来,互联网医疗的春天还有多远?主题七:AI医学影像的商业化路径及市场价值。
无论是初创公司数量还是融资金额,医学影像AI这几年确实火爆了。
然而,火爆背后,医学影像AI也遭遇了“躺在医院吃灰”的尴尬。
对于AI医疗影像产品来说,其应用的基础在于机器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
没有数据,商业实施是不可能的。
从服务端来看,由于肺结节数据集公开、易于观察的特点,几乎所有公司都在做肺结节项目,这也为后续资本的退潮埋下了伏笔。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AI医疗影像产品?如何摆脱AI医疗影像产品同质化困境?如何成为AI+医疗独角兽?这一系列的困惑,真正成为了AI医疗影像企业的“绊脚石”。
谁是第一个“打虎”的人?毫无疑问,这将成为今年最令人期待的医学突破之一。
深耕大健康产业的亿欧大健康将于7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办为期三天的雁栖谈——GIIS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采取1场主会场+分论坛的形式,聚焦医疗创新、医疗大数据、非公医疗、科技医疗四大主题,与医学专家共同探讨变革机遇,见证医疗产业从“规模”到“价值”的发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