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COVID-19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显着增加。
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6月19日,远望智库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新书《科学:无尽的前沿》分享会,特邀小冰CEO李笛、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樊春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房汉廷、原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副院长研究员出席会议。
在本次分享会上,小冰CEO李笛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他对世界重心向亚洲转移的理解,并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企业如何创造科研乐土”。
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他的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科学的重心正在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
我们迎来了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机遇。
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通过科学方法不断推进。
只有科学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地区、一个国家。
一个国家或一个机构获得更好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看到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情况是,当今世界存在着一个科学向亚洲迁移的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至少20年,今天已经到了最后的转折点。
未来科学的推动很可能发生在亚洲。
今天我们重读这份70多年前的报告,实在是恰逢其时。
因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历史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二战后的美国,如果不是很多人开始观察,事实证明基础科学研究,一旦在某些时刻产生突破性的效果,就会如此强大,包括政府、企业、机构、科学家自己都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这让这些人更加坚信这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那么就不会有《科学:无尽的前沿》这个影响时势、改变全球科研格局的伟大报告,即使有,但也未必能落实得那么扎实。
7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我们也开始注意到基础科学研究是未来的重要基石。
从上到下,对于这一点,逐渐形成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历史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巧合的临界点。
01 转移科研重心 由于我对其他领域了解不多,所以只能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来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的重心,包括科学研究的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说直接转移到中国,而是转移到整个亚洲,其中还包括日本、印度等国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巧合,也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对于这个趋势,不是今天美国推出一个《创新与竞争法案》就能扭转的。
并不是我们国家认为应该推动更多的基础研究,所以就可以一下子把所有的重心转移到中国。
它实际上是多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创新基础向亚洲特别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至少从今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最重要的因素是: 它是数据。
在这一年里,因为我们在做搜索引擎,我们可能观察到世界各地的数据有明显的激增,而中国是增长非常大的之一。
2016年,我国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相关基础设施逐步开始完善。
回过头来看,国内的一些云计算厂商,比如阿里云,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到了年底,在各种顶级学术会议上,中国的科研机构开始有排名和各种曝光。
随后专利申请量激增,中国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利开始增加。
振幅增加。
2016年,我国进一步形成了一些一体化产品。
进入2018年以来,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端对端的产品,这些端对端的产品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全球。
作为一个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研究团队,我们非常兴奋。
像Tiktok这样的项目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产品影响世界,实属罕见。
虽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算法的威胁,但从端到端的角度来看,这代表了中国的力量。
02 未来的竞争不是单一突破的竞争,而是框架和指标的竞争。
我们今天讨论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而不是单一的突破。
20世纪50年代、196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只要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政治家勒紧裤腰带,想各种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我们也能在某一点科研上取得好成绩,并提供它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但这只是一次技术和科学突破。
真正抓住无尽前沿的方法是实现多学科领域的系统性突破。
举个例子。
在人工智能领域,从计算机语音的角度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声音贴合人。
这听起来是一件小事,但背后却有很多算法。
人脸识别30多个算法模型就够了,而语音可能需要一两百个模型。
回到2000年,2000年,从实验室出来的人工智能的声音是像Siri这样的声音,非常机械。
当时世界上语音合成的指标还集中在语音识别上,即以语音的形式准确地将内容传送到你的耳朵里,所以它更多的要求是内容不能读错。
当时我们就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发出相对自然的声音。
这个声音可以有更好的情感,并且背后会有一些情感特征。
这还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指标,我们称之为“语音自然度”。
所谓自然,就看你能听这个声音多久而不感到难以忍受。
比如,如果你听这个声音7分钟,再也受不了了,那就用这个声音。
如果你开车的东西很多,最多不会超过7分钟。
三年前,我们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了平均舒适声音持续时间为21分钟。
到目前为止,还是可以通过单点技术突破、单点科研突破来实现。
但随后,我们发出了令人舒服的声音,持续了 31 分钟。
这声音不是靠单一的突破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很多很多跨学科技术。
因为针对这种声音,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在这个版本中开始还原人的缺陷、人的缺点、人的不好的地方,这其实会带来更多自然的后果。
如果我们进一步设计这些技术成果,我们可以在15分钟内模拟出一个可以说是真实的人的声音。
我们其实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当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并且形成一个环节的时候,新的指标可能会产生新的效果,但也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说,以后就很难描述这样的声音了。
我们说法律上有7种证据,视听资料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就很难评价这个人的录音是否还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证据价值。
,这是基础科学研究向应用转移时经常出现的新情况,但它的前提是你能真正理解它,你能拿出新的指标。
刚才的声音意味着我们已经需要拿出一些新的指标,整个行业都需要新的指标。
谁提出这个指标,谁就拥有先发优势。
原来我们要求一流企业制定标准,现在是一流企业制定指标。
这具有非常先发优势。
所以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这些年来一直在系统化发展,不再追求单一的技术突破。
就是用一种技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用一种研发方法解决一种新药。
相反,我们应该用尽可能通用的方法来解决一系列新药的开发,或者用一个更通用的框架来解决各种药物的开发,包括新药、过去的传统药物,包括整个测试流程等等,这就是制度的重要性,这是美国有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其实有很多优势,因为我们国家的深度特别好。
我们有一线到六线城市,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数据,我们也有大量的各种应用场景。
这些场景化的应用加上数据的轮换,可以让基础科学研究在这个轮盘中继续下去。
中间加速然后应用到不同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
03 理念创新同样重要。
一是理念创新。
此前,全世界对对话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皇冠上的宝石都有相同的理解。
它要么像战士一样无所不能,要么像爱因斯坦一样无所不知,但在这两个方面的所有研究都面临着哲学困境,这导致了之前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
举个例子。
我们在微软的时候想做一个智能助理项目,所以我们去采访做得好的人类助理,希望能让人工智能助理向人学习。
我们想象了一个场景,我们向助理发出这样的指令:中午为我点一个汉堡和薯条。
我们最初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对话并立即订购。
更好的是,它可以预测第二天的情况。
因为你中午有会议,它可以直接为你预测并预订。
这非常聪明。
更进一步,如果你授权它,它就可以使用你的钱包,你不需要对它说任何话,它会直接帮你预订。
这是我们认为最聪明的事情。
当我们和人工助理聊天时,人工助理说不是这样的,他很可能会拒绝。
他会说:“我不会为你点麦当劳。
”我们当时很困惑,因为为了迭代一个系统,我们必须保证系统完成任务并获得满分。
现在不完成任务可以获得满分,但不能迭代。
我们潜意识地认为,为了实现更基本的目标,比如健康,可能需要更高的智力要求。
健康难道不是比中午点麦当劳更重要的事情吗?显然这个助手更加聪明,它也知道有健康任务需要完成。
然而,这位人类助理却嘲笑我们。
他说你真是想太多了。
我就是想拒绝老板,找各种理由。
因为我想让我的伴侣知道我不是一个只有双手没有大脑的人。
我是一个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的人。
从那时起,当我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他不仅会在点菜等简单的事情上信任我,而且在以后的许多其他事情上我们也能相处得很好。
所以它不取决于任何单个任务应该如何完成,而是取决于更大范围的事情应该如何完成。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新概念在亚洲比在欧洲或美国更容易被观察到。
当你观察到这种现象时,你就有机会引入这个新概念。
那么当我们构建人工智能对话系统时,其背后的核心理念就不再是完成当前的任务,而是创造人机交互。
与人工智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我们通过中国和日本的大量数据观察到,这种长期关系是可以持续的,而且这种关系是固定的。
我们在美国看到很多创新,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创新很早在中国就开始了。
就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亚马逊正在向任何能够让其智能助手 Alexa 与人聊天 30 分钟的人提供 100 万美元的奖励;一个像Facebook曾经想用Jarvis做的事情的机器人,那个项目已经关闭了,现在的项目叫Facebook Blender,他们都是针对我们中国产品的。
事实上,很多创新理念我们已经在实践了。
如何判断这些想法是否合理,是我们国家需要重视的,就是要学会包容各种各样的想法。
如果我们看这个报告诞生的那一刻,我就会看到,在那个时候,任何一种概念创新,涉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时候,这个国家都有非常大的宽容度,它的研究人员也是非常宽容的。
并会尝试并确定各种可能性。
大量框架和概念的试错对于一个机构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可能的,所以我们现在特别需要让百花齐放。
也许有些机构押错了方向,但整个科学的沃土不会押错方向。
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宽容。
04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一)中国团队需要自信。
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
中国队确实需要自信。
中国的研究人员、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机构、中国的公众确实需要有信心。
当然,这并不是盲目自信。
为什么?第一,今天我们提出把基础研究放在中国,让中国向全世界推广。
这不是刚刚发生的事情。
这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长时间了。
第二,我们今天确实有这样的土壤。
我们可以有单点的技术创新,也可以有系统的技术创新。
我们可以进行索引或概念创新。
而这些都与之前不同。
事实上,它们已经受到全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关注。
这是事实。
我们需要避免更多地关注美国的创新并复制它。
众所周知,在计算机领域,包括互联网,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me Too模式。
我们在硅谷拥有的东西,我们只有在中国拥有。
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中国自己的创新。
我们对此没有信心,也许我们有信心。
有点晚了,但是需要。
(2)重视负样本的作用。
科学发展,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重要的往往不仅是它的阳性样本,更重要的是它的好结果。
其不良后果也尤为关键。
我们国家特别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有很多负面样本。
如果我们想做人工智能或者做图像识别、视觉的事情,我们会得到很多不好的案例。
当我们的自动驾驶在路上跑的时候,会得到很多不正确的数据。
中国的交通环境普遍较差。
这些都是负样本,而且这些负样本非常好。
从其他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的医生去美国,我们国家的医生也很强,因为美国没有那么多的病例,一个医生也没有那么多的培训机会。
中国确实做到了,当然也包括失败的训练机会。
所以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就是我们需要共享负样本。
全行业不仅需要分享科研成果,还需要分享失败案例,包括失败的数据集。
只有这样,这些基础科学研究才能加速推进。
(三)科普是必要的 第三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本报告中提到的,是是否应该向公众科普。
我个人觉得这件事还是能够给《科学:无尽的前沿》很大的启发,这也是我这么佩服这个人的原因之一。
一般大众会争论某一种科技有用,或者某一种科技无用,然后科学家就会说你不管它有没有用,就让我来做吧我自己,最好远离我们。
在某一时刻,我们是一座象牙塔。
这种问题70年前就遇到过,但这种象牙塔实际上是在阻碍科学。
因为它确实需要一种向公众科普的态度,践行这样的工作,才有可能保持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它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家的新陈代谢,还可以使科学传播到各个行业和特定行业。
当细节链条拉长时,它就能顺利流动。
我们往往不愿意告诉大家这些背后的事情。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得到的手机是他能够接触到的真正的创新,但是手机的背后有一条基础科学研究的链条,这涉及到电子科学很多领域的进展,他不知道。
更加关注它。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大家这中间的链条。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能够在今天讨论科学发展、科学重心转移、科学发展道路等问题。
20 年前我们不会有这个机会讨论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有机会在中国做科研,努力传承美国的优点。
俗话说,十年破墙,但历史机遇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
只有珍惜、奋斗,才能不辜负这美好的时光。
书名:《科学:无尽的前沿》价格:59.00元 ISBN:7 作者:Vannevar Bush; Rush D. Holt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出版商:中信出版集团 《科学:无尽的前沿》是“美国科学政策的领导者”的开创性工作,使美国迅速摆脱了对欧洲基础研究和科研人才的依赖,成就了美国今天的科技强国地位,永久改变了人类科学发展的格局。
这是我们了解美国科技政策起源、科学发展道路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著作。
《科学:无尽的前沿》系统分析科学对国民经济和安全、社会福祉、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它强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给予科研人员高度的研究自由。
政府应拨出资金,资助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
、国家研究基金会的设立等,这些想法和建议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经常被阅读和刷新。
今天中国的情况与当时美国的情况类似。
我国科学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严重依赖国外基础研究成果,许多关键领域被核心技术所窒息。
通过《科学:无尽的前沿》,我们可以研究美国科学大发展的原因,培养全民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加大对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的投入,提升科技水平企业实力和全球竞争力。
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现实。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