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名单揭晓:50名科学家获奖者,最年轻32岁

时间:2024-05-19 15:59:48 科技赋能

9月13日,第三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50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学家。

他们每人将在未来五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1万元的奖金,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

与前两届获奖名单相比,今年的获奖名单更加多元化。

其中有获得过重要国家奖项的人,也有许多人从未获得过任何知名奖项。

性别分布发生显着变化,8名女性获奖者位列第一。

三年来最好的;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及以下的获奖者有7人,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仅32岁,出生于2016年;分布较为广泛,50名获奖者来自13个城市,包括苏州、长沙等非中国城市。

来自一线城市的人首次上榜。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 ,近三年共评选出1名获奖者。

作为科学家引领的公益项目,该奖项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三大宗旨。

鼓励年轻人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探索社会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可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科技自立的关键在年轻人,科学探索奖做得很好,我们要继续支持年轻的科技人才创新,为国家做出更多新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科学探索奖咨询委员会主席徐匡迪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施一公表示:“科学探索奖关注的是青年科学家的工作是否代表了世界这一领域的前沿。

领域,并支持他们做别人认为的事情。

做但不能做或不敢做的原创性和领先性研究。

“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学家走向科学巅峰提供了物质供给,也提供了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可。

” 1988年女科学家数量再创新高,“小鲜肉”获奖,时隔3年的发现奖更加多元化。

对于今年的获奖名单,“科学发现”秘书处“科学奖”介绍称,今年的最大特点是获奖者比去年更加“多元化”,这也印证了我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人才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探索奖”“英雄不问出处”,今年的50名获奖者中包括各种重要国家奖项的获得者,很多人之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但仍然展现了中国优秀青年的实力科学家群体:50名获奖者中94%具有教授或同等职称,33人有在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人的发展。

科学家。

同等条件下,年轻人和女性获胜。

今年共有7名35岁以下的获奖者,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只有32岁。

按照这一趋势,预计该奖项很快将迎来第一位“90后”科学家。

女性获奖者人数已达8位,为三年来最多。

一系列支持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政策正在取得成效。

今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来自13个城市的33个不同机构,地域和机构分布更广泛。

其中16名是首次获奖,还有来自苏州、太原、长沙等城市的获奖者。

这正是全国创新格局不断优化、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实力进一步提升的体现。

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鑫表示:“该奖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多地区、多机构获奖,体现了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百花齐放”。

此外,今年港澳与内地的学术交流持续“升温”。

“大奖”在港澳地区受到广泛关注,共有69人报名,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机构和领域覆盖更加全面,最终有3人“上榜”。

历届获奖者纷纷涌现,展现了抗击疫情、翱翔蓝天的功力,周鑫在2016年荣获首届“科学探索奖”,随后被中科院评为当年的“年度创新人物”。

疫情期间,他和他的团队实现了全球首个对出院的COVID-19患者肺功能损伤进行无创评估,为他们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也是对现有临床影像技术的重要补充。

另一位与他分享去年唯一两位被中科院授予“年度创新人物”的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

使用量子计算原型“九章”证明“量子优越性”的陆朝阳也是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

越来越多的“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在自己坚持探索的领域收获成果:浙江大学教授李铁峰携“万米深海控制软体”登上《自然》杂志封面今年3月的《机器人》;国立科技大学教授魏勇担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助理;清华大学校庆上,清华大学教授朱婷被点名,以表彰他自由探索的精神……三年来,从集成电路到先进制造,从脑科学到生物育种,从航天技术到深度学习地球与深海,越来越多的获奖者从好奇心出发,充分展现了年轻一代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宝贵品质。

更多获奖者紧随国家需要,坚定不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他们通过病毒检测、药物研发成果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也在污染防治、高速磁浮、高端医疗装备等方面为民生提供科学助力。

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这是“科学探索奖”三年来一直坚持的宗旨,年轻的科学家也因此受到极大的鼓舞。

2016年度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鲁伟表示:“在申报和评审过程中,鼓励申报者根据自己的学术判断,自由、大胆地提出研究课题,不拘泥于常规。

学科领域和前期准备等方面,这是非常宝贵的信任和巨大的??鼓励。

”李铁峰还表示:“发现奖所传达的精神是鼓励我们心无旁骛地做基础性的、有挑战性的研究。

”顶科学家“科学。

发现奖”的主办方也表示,这些优秀获奖者代表了该奖项的“含金量”,期待他们“写进教科书的作品”。

“科学探索奖的设立是前瞻性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饶毅表示,“回顾过去三年,该奖项评选了一批表彰成果丰硕、潜力巨大的获奖者,支持他们探索、探索、再探索,为中国和世界作出有益贡献。

”“独行快,合力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介绍,该奖涵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9大领域,拥有最广泛的“科学谱”。

“这些优秀青年获奖者相互交流、实现合作、激发创新,这不仅有利于自身成长,也有利于在重大问题上寻找突破新路径。

”正如邬贺铨所说,“科学探索奖”三年来还持续为青年科学家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互动交流平台。

“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探索营、思维交流等多种形式,不同领域的获奖者相互认识、交流见解、思想碰撞。

相互碰撞,新的跨界学科合作也不断涌现。

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院士参加。

潘建伟:奖项的声誉积累很快。

作为中国金额最高的青少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始终坚持“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不断提升专业性和权威性。

也得到了科学界、教育界等各方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据“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介绍,100多位各国院士和20多位著名大学校长参与了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

仅提名推荐阶段就有20余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奖项获得者参与,较2008年大幅增加。

“这表明该奖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信誉和声望正在迅速积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潘建伟表示,“三年来,这个奖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深刻的就是认真认真的复习过程,许多科学家前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权衡,做细致的工作。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金力也认为:“科学探索奖就像它所支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样充满创新活力。

它奖励未来,奖励潜力,支持勇敢进入无人区进行科学研究的理念。

为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科学探索奖”不断优化评审规则。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学探索奖”主席钱颖一“探索奖”监委会表示:“比如,今年的评审进一步增加了评委和同行专家的人数。

每个细分领域同行专家不少于7人。

回避关系也设定得更加严格。

除了师生、亲属、项目、商务合作、同单位、提名、推荐等利益关系外,论文合作也纳入回避范围。

监事会认为,审核符合规则、客观。

“科学探索奖”采用企业投资和公益运营的方式,是腾讯践行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回馈社会的重要探索之一。

腾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基金会表示,腾讯将维持对“科学探索奖”的长期投资,助力国家基础研究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