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历史的舞台上,有的企业就像璀璨的明星,曾经辉煌,但最终黯然失色,而有的企业就像划过天空的彗星,留下深深的痕迹。
那些曾经被巨头出售的子公司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们曾经背负着母公司的期望和压力,现在却要独自面对市场的起伏。
01、AMD和GF 20世纪90年代初,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TJ Rodgers说了一句至理名言,“Real men have fabs(真正的男人有晶圆厂)”,意思是芯片公司应该设计和建造自己的晶圆厂。
工厂生产。
AMD 是“真正的男人”。
事实上,AMD 拥有自己晶圆厂的历史比英特尔更长。
在台积电成为专业晶圆代工厂之前,许多芯片设计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晶圆厂。
GF诞生于AMD的晶圆厂。
最早的时候,它是AMD自己的晶圆厂,就像过去英特尔的晶圆厂一样,只为AMD自己的产品生产芯片。
在被AMD分拆之前,确实为AMD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AMD早期知名的处理器都是由自己的晶圆厂生产的,其中包括著名的Athlon和Athlon 64 X2等经典产品。
想象一下,世界上第一个64位桌面处理器来自AMD的晶圆厂。
这可以说是它的高光时刻。
但AMD为何要剥离格罗方德呢?这与AMD一段时间的发展受挫有关。
2006年,AMD斥资54亿美元收购图形核心制造商ATi后,AMD成为当时唯一一家拥有CPU、GPU和晶圆厂的公司。
从这一点来看,AMD似乎有着光明的前景。
但到了65nm,AMD的技术开始落后于Intel。
2007年,英特尔采取了名为Tick-Rock的新处理器营销策略,拉大了AMD与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的差距。
英特尔一路高歌,而AMD则节节败退。
糟糕的市场形势使得AMD的财务状况不太好。
另外,AMD还斥资收购了ATi,这可以说是让AMD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现在,在外部环境上:第一,在处理器市场上,AMD表现不佳。
其次,在GUP市场,Nvidia后来居上。
第三,台积电的出现以及晶圆代工业务的出现,本质上让芯片设计公司能够降低成本,专注于设计。
这些环境的变化让AMD无力承担升级晶圆厂的巨额费用。
这时,来自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先进技术投资公司和穆巴达拉开发公司向AMD伸出了橄榄枝。
中东的富人们和AMD一拍即合。
AMD立即剥离了晶圆厂,成立了一家名为Foundry Company的新公司。
后来更名为GlobalFoundries,简称GF。
这就是 GlobalFoundries,我们也称之为 GLOBALFOUNDRIES。
2008年,AMD高管宣布了一项迈向无晶圆厂的新战略。
2009 年,格芯从 AMD 分拆出来后,该公司通过收购特许半导体并在纽约马耳他建立新工厂,迅速起步。
随着晶圆厂遍布三大洲,格芯似乎很快就会建造另一家强大的半导体代工厂,为台积电提供替代和急需的竞争。
然而,仍需要关键知识产权、封装技术、设计服务和工艺技术专业知识才能与台积电保持同步。
通过 2015 年收购 IBM 半导体集团的剩余多数股权,它获得了所有这些,再加上额外的晶圆厂产能和宝贵的人才。
2018年,GlobalFoundries宣布决定停止追求摩尔定律。
如今,GlobalFoundries 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02、西门子和英飞凌 欧洲作为世界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极,主要受益于“三驾马车”,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
其中,英飞凌排名第一。
事实上,英飞凌也是从巨头中分裂出来的。
英飞凌前身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制造公司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
西门子大家并不陌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7年。
西门子和哈尔斯克电报建设公司由维尔纳·冯·西门子和约翰·格奥尔格·哈尔斯克在柏林创立,主要生产西门子发明的指针式电报机。
20世纪50年代,随着战争的结束,西门子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开设了新基地,计算机和半导体设备也在这个阶段开始。
1969年,西门子还专门成立了半导体业务部门。
1977年,西门子准备进军美国市场,于是购买了AMD 20%的股份,为该公司注入现金,扩大产品线。
然而,两家公司最终在 AMC 的愿景上存在分歧,AMD 于 1979 年购买了西门子在美国分部的股份。
与此同时,西门子半导体通过合作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著名的半导体巨头。
作为西门子重要的半导体部门,英飞凌的老员工们有着西门子的光环,过着安逸富裕的生活。
由于半导体行业对市场需求极为敏感,业绩波动巨大,资金投入较高,西门子最终无法承受股价冲击,于1999年4月独立上市。
西门子逐渐削弱其在英飞凌的地位,于2003年3月将其持股比例从44.7%减至40%;到2004年1月,出售了1.5亿股,其在英飞凌的持股比例由之前的40%降至18%; 2006年3月,西门子以12亿欧元(约合1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英飞凌剩余的18%股权。
得益于母公司西门子半导体在半导体领域打下的良好基础,根据Gartner公布的分析数据,英飞凌在成立当年就进入了全球半导体制造商前十名,并一直保持在这一排名。
上市后,英飞凌势头强劲,恰逢欧美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崛起。
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在这个时间点诞生,微软、英特尔等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德国高科技指数股票(TEC DAX)的重点企业之一,英飞凌上市后股价一路飙升。
英飞凌继承了西门子优秀而广泛的产品线,从存储到消费电子业务,从光纤和硬盘驱动器(HDD)业务到RFID解决方案,从有线通信到无线解决方案,从汽车和工业电子设备,从芯片卡和安全应用领域到各种通讯应用领域,英飞凌多年来的成长可谓非同凡响。
自成立以来,英飞凌完成了几项重大举措:2011年,将无线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出售给英特尔。
英飞凌一直瞄准功率半导体发起大规模收购。
2014年,英飞凌以3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专注于低功耗、高能效IGBT和智能功率模块的国际整流器公司。
2016年和2019年,英飞凌收购了专注于自动驾驶汽车MEMS和LiDAR的Innoluce,以及与英飞凌高度互补的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
从业务分拆到并购,英飞凌的构成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也伴随着英飞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03. 摩托罗拉和安森美半导体都是从半导体巨头中分拆出来的。
安森美半导体的前身来自摩托罗拉半导体。
摩托罗拉是世界上最早的半导体公司之一。
1948年开始从事半导体业务。
1955年,摩托罗拉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批商用大功率晶体管,用于汽车收音机。
这也是摩托罗拉首次量产半导体器件。
1999年,摩托罗拉将半导体部门的零部件部门出售给美国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
收购方将摩托罗拉的零部件部门独立组建为一家名为“安森美半导体公司”的新公司并与之合作。
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摩托罗拉仅象征性地保留了该公司7%的股份。
安森美半导体从摩托罗拉分拆出来时,其主要产品线包括模拟IC、标准和高级逻辑IC、分立小信号和功率器件。
分拆后,安森美半导体由前摩托罗拉半导体元件部门负责人史蒂夫·汉森(Steve Hanson)领导,他决心将安森美半导体当年的出货量提高到180亿颗以上。
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安森美半导体将现金流和投资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这与摩托罗拉对其安森美半导体的定位理念相去甚远。
不断的并购整合是其发展至今的法宝。
从2001年到今天,安森美半导体连续收购了14家公司,使其产品线非常丰富。
几起具有战略意义的收购包括2006年收购LSI的8英寸晶圆厂,大大提高了其工艺水平。
2008年,安森美半导体收购了AMI半导体。
此次收购使安森美半导体能够增强其汽车和工业产品线。
2021年8月,安森美半导体宣布将以4.15亿美元现金收购碳化硅制造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在碳化硅技术领域拥有相当积累)。
基于GTAT生产的碳化硅晶圆基板,安森美半导体将在2022年有器件产品出货。
事实上,当我们回顾安森美的并购投资时,我们不断构建优秀的产品组合,然后扩大业务结构。
顺便说一下,由于半导体部门亏损严重,摩托罗拉于2003年10月斥资2亿美元将整个半导体业务分拆出来,并于2004年成立了飞思卡尔。
不过2015年3月,飞思卡尔被并入恩智浦,同年12月飞思卡尔品牌正式停产,这也宣告摩托罗拉半导体事业部时代彻底结束。
安森美半导体目前是汽车CIS和电源领域的主导者,2023财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为62.35亿美元。
去年同期累计营收为62.23亿美元,同比年增长0.20%。
2023财年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16.22亿美元,去年同期累计净利润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83%。
04、飞利浦与恩智浦 恩智浦的前身是飞利浦于1953年成立的半导体部门,当时全球半导体产业刚刚开始萌芽。
飞利浦可以说是全球最早从事半导体行业的公司之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飞利浦依靠这个半导体部门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大放异彩,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之一。
但进入21世纪以来,飞利浦因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始大力调整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医疗健康领域。
与此同时,受世纪之交互联网泡沫的影响,全球半导体行业陷入低迷,导致飞利浦半导体业务持续亏损。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飞利浦决定出售其半导体业务。
2005年,恩智浦从飞利浦独立出来,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恩。
现在,恩智浦已成为全球第15大半导体制造商,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
结论:AMD分拆了格罗方德,英飞凌分拆了西门子,摩托罗拉分拆了安森美,飞利浦分拆了恩智浦。
这些名字象征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曾经在巨头羽翼下蓬勃发展的子公司现在必须学会独立飞行。
这些被出售的子公司随后的命运各不相同。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些经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塑造了他们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