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大数据杀熟”的末日来临,我国拟打假立法,信息安全将再次加强

时间:2023-03-15 17:02:24 科技观察

以前,我们认为大数据可以帮助提升用户体验,没想到大数据却“走错了路”,被用来杀熟悉度。2018年,“大数据杀熟”成为网络十大流行语,可见网友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今年3月,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打车800次,花费5万元。石锤的大数据已经耳熟能详,更是把它推到了风口浪尖。不少网友表示,遇到了大数据杀熟:用非会员账号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猫粮,发现会员可以享受优惠。购买;同时间同地点外卖,老客户送餐费其实比新用户高,会员红包价格其实比新用户贵;电子商务平台甚至可以根据用户购买商品的频率,制定定价策略。精准控制奶粉使用频率,平时以低价展示,到购买奶粉时,迅速恢复原价。人间苦难已久!大数据,耳熟能详,终将迎来它的末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将于8月17日至20日召开。本次会议将审议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三稿,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特别是制定针对性规范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和熟悉大数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臧铁伟表示,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包括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应基于充分告知个人信息处理相关事项,并征得个人同意的前提下。拒绝提供产品或服务。草案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保障自动化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公平公正,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等方面对个人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其实大数据的使用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2000年,当时亚马逊认为老用户的购买意愿更强,老用户在亚马逊购物的意愿要强于新用户用户。于是亚马逊选择了68张最畅销的DVD光盘作为实验。根据用户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等数据,这些DVD光盘的价格各不相同。一张名为《泰特斯》的光盘新用户只需22.7美元,老用户则需要26.24美元。通过这种方式,亚马逊增加了销售利润。然而,没过多久,用户就发现了这种可耻的行为。万众怨恨之下,亚马逊CEO不得不亲自道歉并退还差价。亚马逊虽然没能扼杀熟悉的产品,却启发了后来者,扼杀熟悉的产品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为了抵制大数据杀熟,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小窍门,包括但不限于:不用的时候卸载app,用的时候重新安装,让大数据本身就是流失用户,打折优惠;搜索A关键字搜索时,先搜索一些无关紧要的关键字如BCDE,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关闭定位,关闭很多wifi自动连接,关闭app数据权限,让app无法精准推送广告;无论是用户行为,还是国家立法,种种迹象表明,大数据一直不受欢迎。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再利用大数据,不仅无法从中获利,还会面临法律风险,需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