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脑控+AI”让人用“本能”来驱动

时间:2023-03-15 09:50:19 科技观察

“左左左,我叫你往左走!”“踩!踩!踩刹车!”“别捂着眼睛!打方向盘!”“打它!打它!这么大的墙你没看见吗?”……你在路边、停车场、地下车库里听到过这样歇斯底里的喊声吗?坐在乘客座位上的其他乘客会叫他们过来吗?想起驾校教练,你是否还会“耳边嗡嗡作响”?刘新科/图: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系统,可以在遇到前方突然刹车、行人突然横穿马路,或者侧方停车、倒车进入车库等复杂操作时,激活驾驶员的大脑。如果能够准确识别出想要的结果,按照预设的流程独立完成,那该是多么惬意啊!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谢松云教授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的“脑控+AI”组合实验,足以让我们对未来自动驾驶的实现充满信心。据介绍,“脑控”是指用脑电波来操纵机器设备。这是人类数百年来的梦想——只要一个念头,机器或设备就已经按照你的想法工作了。就像电影《阿凡达》里的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可以通过大脑控制,让另一个“自己”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人工智能”(即ArtificialIntelligence,缩写为AI),通常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将人类智能呈现出来的技术,可用于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航空航天应用以及巨大的信息处理、存储和管理,执行合成生命体无法执行的任务,或复杂或大规模的任务等。在谢松云教授的实验室,“大脑控制”和“AI系统”的结合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在实验室现场,记者亲眼目睹了脑控、AI辅助自动驾驶的精彩场景——在系统的控制下,一向不稳定、难以控制的小型无人机,可以三者同行,时时变换队列。——它们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翻身……而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个人。这种实验依靠AI和脑控相结合,让无人机根据脑控指令快速完成不同模式的转换和变阵,同时不需要负责人脑控长时间消耗脑力——因为AI技术预设了不同的飞行模式,根据实际需要,操作者只需使用脑控设备发出预设模式的指令即可,并能轻松完成无人机编队的完美表演,让AI与脑控应用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在抢险救灾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无人探测设备来探测未知的复杂环境或危险区域。但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AI系统设备,往往会导致无法正确识别目标,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而火星车所能携带的能量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样的未知环境,谢松云团队研发出“手脑机协同”技术:用“手控+脑控”驱动无人探测设备的快速运行和目标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运行。发现可疑目标。AI系统精准实施检测识别,给出人机联合决策和操作指令。在节能的前提下,保证准确检测和救援。近年来,5G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结合脑控和AI,5G的发展无疑将为无人驾驶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5G的发展不仅是网络容量的瀑布式增长,更是海量数据的井喷式汇聚,有效提升了AI系统的数据分析效率,脑控的加入增强了系统的响应能力”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在5G通信环境下,我们可以准确掌握几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的车辆情况,灵活实现路线选择,避免拥堵,更好地制定出行计划。”目前,没有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关键感知部件是毫米波或激光雷达,但当工作在交通道路环境中的雷达越来越密集时,无人车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会更加严重——单纯依靠AI技术,目前无法解决,所以有可能引发重大车祸,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同时,实验证实,人脑的本能反应比有意识的控制行为快0.2毫秒左右。如果在无人驾驶系统中加入人的状态监测,将人的本能反应与AI系统相结合,利用人的快速认知能力,将检测到的人的智能当AI使用系统无法识别响应。本能地快速反应并给出正确的紧急指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