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网1月18日消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正在掀起以“机器换人”为主要抓手的自动化升级浪潮。无疑,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升级转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制造企业多年来“招工难”、“用工贵”的人力资源困境,也帮助不少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价值链不断向上攀升,以质量和价格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标杆。但是,我们也必须关注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例如“机器换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及其带来的潜在失业风险,以及其内容和技术变革下的劳动方式。2013年,国外有学者预测,机器人和计算机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可高达47%,其中制造业生产工人是被替代的高危职业。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机器人在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率不足1%。尽管如此,社会和舆论仍然对可能出现的技术失业感到焦虑。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五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除了产业外迁因素,“机器换人”也被视为主要因素。正如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马丁·福特所说:“智能机器是否有一天会侵蚀普通人的工作岗位,这个问题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必须由未来技术的本质来回答。”特点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视觉、触觉和深度学习功能的机器人逐渐具备了在各个领域替代劳动力的潜力。如何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性失业危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机器换人”的数量和替代率,还要重新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机器换人”一词意味着工人作为生产要素可以被机器人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所取代。制定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等因素。那么,人与机器之间是否存在另一种关系呢?机器能否在生产过程中成为工人的助力和补充,而不是取代他们?结合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历史经验,这条“机器辅助”的技术变革路径应该是可行的、切实可行的,但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形成社会共识。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技术变革的路径应该由全社会广泛讨论,最终形成社会共识。然而,过去几年,企业自动化升级几乎单方面由企业的决策路径主导,必然导致以减少人工、节约成本为导向的“机器换人”技改方式的实施。,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尊重人类劳动的价值。目前,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轻视蓝领劳动的心理,包括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有“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不当工人”的想法。归根结底,“机器替代”是对部分人类劳动(如重复性体力劳动)的否定,认为机器可以替代工人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甚至监控和管理人工操作。如果说“机器辅助人”是技术改造的核心理念,那么生产过程就应该以人为中心,机器应该是工人的助手,生产管理应该以小组作业、车间工人编程、工人参与为辅。自动化解决方案。这无疑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也需要不断完善工人的技能培训体系。工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不可替代的技能,才能成为机器的主人。三是做好制度设计。以效率和技术为先的“机器换人”战略能否逆转,不仅取决于能否呼吁企业经营者或工程师改变换人思维,更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虽然目前中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率还不高,但我们不妨未雨绸缪,做一些假设。比如关于市场激励机制。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对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贴。如果全社会对“机器帮人”的理念达成共识,那么未来的政策激励可能会相应调整,保就业、促就业。以劳动者技能水平和鼓励劳动者参与技术改造作为激励标准。另一个例子是社会保障体系。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人口减少,最终可能无法避免。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必然涉及到税收等其他财富再分配制度的调整。归根结底,科技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类社会,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工具。“技术决定论”或企业单方面主导的技术创新可能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只有社会各方充分探讨科技的发展路径,达成新的共识,“科技之善”才能重新焕发活力,科技发展的红利才能惠及每一个人。(原标题《如何看待“机器换人”带来的技术性失业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