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国产手机产业链“千里堤”被苹果毁了?

时间:2023-03-14 18:52:10 科技观察

根据路透社发布的新消息,苹果强烈要求将部分iPhone生产转移出中国。作为苹果的核心供应商,富士康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扩建富士康在印度南部的工厂。近几个月来,苹果向富士康施压,要求其转移生产线的消息一直在业内流传。不过,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慌之后,公众似乎对这个时不时传出的消息没有那么警惕。归根结底,大多数人认为印度无法在全球经济中取代中国手机产业链。图片来源@光连精细一方面,考虑到迁移涉及的劳动力数量巨大,短时间内很难将整个链条迁移到其他国家;印度工厂正在扩建,大部分手机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中国的数百家苹果供应商不可能去印度。因此,印度想要全面接管中国制造业似乎已经不可能,似乎已经成为定局。但是,无法替代,不代表无法削弱。尤其是我国手机制造向芯片、内存等更高端的发展路径,正受到密集打压。如果再次转移低端制造业,其风险可想而知。手臂不能扭大腿?苹果与国内供应商和代工厂的角力可能会决定在印度建厂的进程。在苹果看来,之所以要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印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摆脱对国产手机产业链的依赖。紧迫的。而且,对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利益追求,也让苹果不遗余力地转移国内手机制造的产能。但其产业链上的国内企业却有不同的想法,很多企业其实并不愿意在印度建厂。一位长期为苹果手机零部件供货的上市公司员工表示,“公司一直在向东南亚发货,去年富士康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后,公司打通了物流印度工厂等渠道。而进入一个新的国家会面临很多风险。经过沟通,该公司发现一些企业在东南亚“不可接受”,这也是苹果和富士康相互施压的原因。但是,如果,如果抛开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场角力终究会走到最后,赢家很可能是苹果。简单来说,这是由市场决定的。在手机产业链中,作为供应商的零部件企业普遍希望尽可能靠近代工,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你得跟着你的客户,你的客户在哪里,你就只能跟着。7月,据外媒报道,苹果代工厂Pegatron已经在印度注册了一家新公司,为未来在印度生产智能手机做准备,公司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土地建厂。至此,苹果三大代工厂富士康、纬创和和硕都齐聚印度。“当我们的客户想在印度销售他们的产品并且政府要求产品在当地生产时,我们只会逐渐增加投资,”一位熟悉富士康印度计划的消息人士表示。国内供应商也处于同样的境地。7月11日,富士康印度建厂消息传来。不久之后,安洁科技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有在印度投资的计划。我们需要去那里生产,生产什么产品。所以说,产能转移最终还是苹果说了算,而苹果之所以选择印度,其实也是因为品牌跟随市场。就像我国手机行业兴起之时,苹果在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手机制造产业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苹果看中了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现在轮到印度了。两条相同的路径行不通吗?我们通常认为,中国手机产业链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一制造业的商业奇迹。与印度相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有数十个印度不具备承载产业链转移的条件。例如,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熟练工人,严格的劳动法,令人担忧的健康和安全管理问题,以及贸易保护政策等都是阻碍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特别是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手机产业链,这与西方国家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不同。智能手机制造商不会放弃现有的成熟制造能力,而在印度退居二线。.但对印度制造保持警惕可不是闹着玩的。制造业转移的核心不是外在条件。如果时间延长,谁也不能保证印度的生产条件不会好转。核心在于路由是否正确。我国手机产业链的形成证明,制造业转移可以在几年内带动本地生产,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同一条路线不会只有一个获胜者。正如被视为商业竞争标配的“农村包围城市”一样,房地产、电商、短视频等各个领域之所以涌现出一批新的巨头,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下沉市场的需求,从农村打通了包围城市的道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危机往往隐藏在被强者忽视的角落。位于新德里东南郊的蓬勃发展的城市诺伊达正在发展成为印度的手机制造集群。2018年三星宣布向诺伊达投资约47亿元,扩建其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OPPO斥资22亿元在大诺伊达新建印度总部;vivo宣布将投资逾40亿元在大诺伊达建设新工厂,使其印度制造基地规模堪比中国工厂。诺伊达还聚集了小米、传音等品牌的代工工厂,以及围绕这些手机大厂的上游供应链,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如航天科工、盈通通信、合力泰、长盈精密、裕通科技、欣旺达等公司。产业链上的企业并不总是被动的。除了跟随客户的转移,他们自己也看到了印度市场的潜力和产能过剩需要转移的趋势。记者走访了解到,由于印度市场发展迅速,海派科技、盈通通讯等上游工厂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能够保持稳定,甚至略高于国内工厂。产业集聚效应的出现,将进一步打开印度制造业的潜力。这个时候,如果还单纯以我国手机制造业崛起的条件来衡量印度,然后得出印度制造永远不会成功的结论,就有点实证了。本土手机品牌没落的“枷锁”作为国内消费电子市场主要的锂电池供应商,德赛电池与锂电池A股龙头欣旺达的竞争一直备受业界关注.2016年之前,德赛电池的营业收入遥遥领先。2016年后,德赛电池与欣旺达分道扬镳,欣旺达走上了更高速度的发展道路。究其原因,是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让欣旺达拥有了更多苹果以外的客户。因此,虽然苹果带动和刺激了国产手机制造产业链的建设,但国产品牌后期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成功突破,其实是为日趋完善和完善的后盾。繁荣的产业链。再看印度,小米等国产品牌正在快速占领印度市场,挤压了印度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很可能会直接阻断印度本土手机品牌的崛起之路。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五的手机没有一款是印度本土品牌。曾经长期位居第一的Micromax,市场份额也大幅缩水。这种本土手机品牌的失语,将对印度手机制造业的转移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苹果庞大的供应链中,美国供应商主要提供核心芯片、内存和集成电路等核心部件,而日本供应商则提供摄像头模组、显示面板等光学部件。台湾供应商主要从事印刷电路板的生产、代工CPU芯片和总装,而中国大陆供应商主要为iPhone提供声学部件和结构件等非核心部件。部分。这种分工背后的价值决定了利润的分配。尤其是苹果议价能力强,国内相关企业的利润其实被压缩了很多。蓝思科技半年净利润仅为4.4亿;德赛电池1.67亿;新沃达2.23亿;歌尔4.3亿……所有苹果在中国的供应商,净利润加起来都不够苹果的零头。印度工厂未来的利润状况可能会更低,而且由于没有本土手机品牌为相关企业承接产能,依赖苹果的供应商一旦被踢出局,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他们不会像欣旺达那样。可以成功转型。但这可能是苹果希望看到的。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和进入中高端市场,苹果已经为市场份额的流失而焦急。现在,在国产品牌扩张的刺激下,国内又出现了改变低端制造、攻克核心零部件技术的趋势。舆论氛围。这个时候,苹果乃至美国的相关企业都需要一个更容易掌控的印度。印度本土手机品牌的没落,似乎已经决定了,单纯照搬国产发展路线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将是“致命伤”。千里之堤,毁于蚁巢。机会就在印度面前。我们看热闹,打赌自己把握不住,以示稳重和自信。其实我们也有些被动。只有在上游技术层面建立一定的地位才是最稳妥的方式,但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总会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