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写了两句话:“凡是能数字化的,就必须数字化”。越来越受到数字化的影响。第二句是“凡能智能的,都将是智能的”。大量的东西都可以配备芯片变得智能并连接到互联网,例如智能手机、传感器、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今天补充一点,第三次浪潮是自动化,能自动化的都自动化。数字化是经济威胁,智能化是工业威胁,自动化是个人威胁:机器人来抢你的饭碗!自动化永远比你更快、更便宜、更准确。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机器会按逻辑行事并变得更有效率。人的体能是有限的,已经接近最高点了。人类在提高生产力的平台上没有竞争优势。所以,不是人有没有被机器代替的问题,而是人在哪里被代替、被代替到多高的问题。近两年,据一位自称是京东员工的人士爆料:京东最近发布了一封内部邮件,坚决淘汰以下三类人:1、不能战斗的人艰苦,包括因身体或家庭原因无法战斗或无法战斗的人。2、做不到的人,也就是成绩不好的人;3、性价比低的人。总之,像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不要三种人:懒惰的、愚蠢的、贵的。我戏称为“机器人淘汰三原则”,也就是说,京东的标准非常符合机器人致力于替代的三类人。这里最危险的人不是普通的专业人士,而是中层管理人员。因为他拿着比较高的薪水,而且他的工作也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如果我是老板,我会先开车送他。因此,对于哪些工作受自动化影响最大的问题,最简短的回答是:薪酬最高且最常规的工作。我们可以把工作分为三类:与数据打交道、与物打交道、与人打交道。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工作的三要素。作品的性质越复杂,这三个要素越交织,作品的可替代性越低,反之亦然。如果你在餐厅洗碗,只对付脏盘子,那你肯定会被换掉;而如果你是专利代理人,这三要素里面的问题你都需要去钻研,钻数据,钻人,钻东西,所以被替换的可能性比较小。“数据”主要是指数字。会计师、精算师、分析师和计算机科学家都与数据打交道。由于数据本质上是数学的,因此可以通过算法轻松实现自动化。涉及低级计算的工作很容易被淘汰。反过来,使用数据创建内容的工作将成为紧缺商品。“物”是指作品中涉及的对象是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木匠、飞行员和电工与物体打交道。与事物打交道的人可以通过将多种事物组合成有用的设备或服务来为自己找到生存机会。“人”的工作,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与人互动为主要任务的工作。银行出纳员或柜台收银员等低级交互将很容易消除;但需要高度人机交互的服务,如心理咨询师或出庭律师,将很难被自动化取代。那些能够与客户群建立强烈情感联系的人最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分析这三个要素的交织就会发现,当下真正无敌的人,是学会用数据创造内容的人。例如,一个会编码的计算机科学家就是这种人,因为他们可以将原始数据解释为意义;另一个例子是营销人员,如果他知道如何将消费者数据转化为销售策略,他就不会轻易被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