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3-13 20:25:49 科技观察

专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李秀全研究员继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人工智能或将引发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之深,远远超过前三次革命。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形成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秀全。记者:您认为人工智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李秀全:智能化转型是世界大势所趋。作为典型的使能技术,人工智能在未来数百个行业的广泛渗透将引发深刻变革。很多变化还难以看清,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形态的不断演进而逐渐显现。从目前大数据驱动的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来看,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数据开始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法成为新的生产力,产业模式和经济业态不断迭代。大家都说大数据相当于工业社会的石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算法正在成为发现数据价值的引擎,实现数据、知识等要素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并能充分放大并提升各种元素的创造力价值。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提出“提高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市场根据贡献进行评价和贡献确定报酬的机制”,就是通过合理的产出分配机制,调动数据资产参与创新生产的积极性,充分探索在生产力方面,基于海量数据和知识库的智能算法在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在生产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数据采集、语音客服、账单处理等大量繁琐工作正在完成通过人工智能;加工制造、建筑、物流等领域的各种智能机器人或智能设施将以更高的效率替代人工,促进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在生产方式上,高水平的人机协作正成为主流的生产和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的经济形态,共创共享成为经济生态的基本特征,个性化需求和定制成为消费新趋势。智能经济时代,通过挖掘数据和知识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价值,通过挖掘智能算法作为新生产力的价值,通过改变生产、营销、服务的组织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各行各业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记者: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李秀全:在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升级传统产品,改造传统产业。与此同时,一批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应运而生,拓展了新的产业空间。一是催生一批人工智能新产品和新产业。各类专用智能芯片发展迅猛,成为芯片领域的新贵;智能医疗诊断产品、机器翻译产品、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健康监测可穿戴硬件等都将为用户带来新的价值。二是为“旧动能”开拓更广阔的沃土。人工智能通过加入人机感知、知识交互、情感陪伴等功能,正在为音箱、门锁、冰箱等传统家电带来产业增长;高效营销大脑、智能配送等技术正在推动零售业转型升级,新零售正在成长为新经济的代表。三是推动生产环节降本增质增效。通过灵巧操作、产业视野、能耗优化等,实现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提升质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服装制造业也可能因柔性制造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而迎来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四是培育更高层次的知识经济。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实现了高水平医生和教师在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放大了知识的经济价值,推动知识经济进入新阶段。记者: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李秀全: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已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大国之一。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成果;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带动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零售业等一大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与此同时,我国智能产业也存在基础层发展乏力的问题。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传感器等基础支撑领域企业数量较少,发展相对薄弱。记者: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李秀全:总体来看,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开始从娱乐、消费等领域向制造、能源、交通等更大的实体经济转移,技术落地的难度和面临的问题将大大增加。要避免脱离技术阶段的过度期望和基于概念的投机开发,坚持以务实的态度通过技术创新攻坚克难。一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突破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化核心关键技术。二要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制造业等领域信息化基础能力。三是加快早期落地场景探索,从实体经济业务需求角度追求能力提升,通过应用迭代加速技术成熟。此外,还要完善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政策,落实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财税优惠政策,有序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方式。注重“+人工智能”各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一批通晓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