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从闪存卡到SSD硬盘,存储芯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时间:2023-03-13 18:48:08 科技观察

DRAM是易失性存储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半导体存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那就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闪存卡、U盘、SSD硬盘等)。在《半导体存储最强科普(链接)》一文中给大家介绍过,在早期,内存分为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后来逐渐改为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更严谨的称呼。1950s-1970s:从ROM到EEPROM我们从最早的ROM开始。ROM的确切诞生时间在现有资料中并没有详细记载。我们只是粗略地知道,在50年代,集成电路发明之后,就有了掩模ROM。MaskROM是真正的传统ROM,全称是maskread-onlymemory(MASKROM)。这种传统的ROM直接将信息“雕刻”到内存中,完全是硬编码的、只读的、不可擦除的,更谈不上修改了。它的灵活性很差。如果写错了,没有办法改正,只能丢弃。后来,1956年,美国博世Arma公司的华人科学家周文军(WenTsingChow)正式发明了PROM(Programmable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当时博世阿玛有军方背景,主要研究导弹、卫星和航天器制导系统。周文军发明的PROM用于美国空军洲际弹道导弹机载数字计算机。它可以通过施加高压脉冲来改变存储器的物理结构,从而实现对内容的修改(编程)。后来,PROM逐渐出现在民用领域。一些新的PROM可以用特殊设备以电流或光(紫外线)的形式烧断保险丝,以达到改写数据的效果。这些PROM广泛应用于游戏机和工业控制领域,用于存储程序代码。1959年,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穆罕默德·M·阿塔拉(MohamedAtalah,埃及人)和DawonKahng(姜大元,韩国人)共同发明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MOSFET发明后,被贝尔实验室忽视。许多年后的1967年,蒋大元和SimonMinSze(史敏,华人)提出基于MOS半导体器件的浮栅可用于可重新编程的ROM存储单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后来的事实证明,MOSFET是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单元的重要基础元件,可以说是一项基础技术。当时,越来越多的公司(摩托罗拉、英特尔、德州仪器、AMD等)加入到半导体存储的研究中,试图发明可以反复读写的半导体存储,以提高PROM的灵活性。它基于MOSFET的思想。1971年,英特尔公司的多夫·弗罗曼(DovFrohman,以色列人)率先发明了EPROM(用户可擦除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以通过暴露在强紫外线下反复重置为未编程状态。同样在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自己的2048位EPROM产品——C1702,采用p-MOS工艺。不久之后,在1972年,日本电工研究所的垂井康夫、林丰和永清子共同发明了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1980~1988:FLASH的诞生从ROM发展到EEPROM之后,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时虽然已经出现了EEPROM,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擦除速度太慢。1980年,改变整个行业的人终于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增冈不二雄(FujioMasuoka,发音chuǎn)。FujioMasuoka是日本东芝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快速擦除操作的新型浮栅存储器,即——“同时可擦除(synchronouslyerasable)EEPROM”。这种新型EEPROM以极快的速度擦除数据。FujioMasuoka的同事根据它的特点,将其命名为FLASH(闪存),因为它与相机的闪光灯有关。遗憾的是,增冈藤雄发明闪存后,并没有得到东芝足够的重视。东芝给了增冈不二夫几百美元的奖金,然后搁置了这项发明。原因很简单。在此期间,日本的DRAM以压倒性优势碾压美国。因此,东芝想要继续巩固DRAM的红利,并不打算进一步推动Flash产业。1984年,FujioMasuoka在IEEE国际电子元器件大会上正式公布了他的发明(NORFlash)。会上,一家公司对他的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家公司就是英特尔。Intel非常看重FLASH技术的前景。会后,他们拼命打电话给东芝要FLASH样品。收到样品后,他们立即派出300多名工程师开发自己的版本。1986年,他们成立了专门研究FLASH的部门。1988年,基于FujioMasuoka的发明,英特尔生产出第一款用于计算机存储的商用256KBNORFlash闪存产品。1987年,FujioMasuoka继NORFlash之后又发明了NAND??Flash。1989年,东芝终于发布了全球第一款NANDFlash产品。NOR是“非或”的意思,NAND是“非与”的意思。这样的命名与他们自己的基础设施有关。如下图所示,NORFlash将存储单元与位线并联。在NAND闪存中,存储单元与位线串联。与NORFlash存储器相比,该架构可以实现逐位随机访问。但是NANDFlash只能同时访问多个存储单元。对于NORFlash来说,如果任意一个存储单元被对应的字线选中并开启,对应的位线就会变为0,类似于“或非门电路”。在NANDFlash中,一条位线上的所有存储单元都需要为1才能使位线为0,类似于“与非门电路”。无法阅读?没关系,无论如何要记住:NANDFlash比NORFlash便宜。(具体区别请参考:半导体存储最强入门科普。)1988~2000:群雄并起,FlashFLASH(闪存)产品出现后,因为容量、性能、体积的优势,可靠性,和能耗,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英特尔也凭借第一款闪存产品在业界取得了领先优势,赚得盆满钵满。搞笑的是,在英特尔成功之后,东芝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声称FLASH是英特尔的发明,而不是自己的员工增冈藤雄。直到1997年IEEE将特别贡献奖授予增冈藤雄,东芝才正式改口。这让增冈不二雄非常生气。后来(2006年),增冈藤雄起诉该公司,要求赔偿10亿日元。最终,他和东芝以8700万日元(合75.8万美元)和解。1988年,EliHarari等人正式创立SanDisk(闪迪,当时叫SunDisk)。1989年,SunDisk公司申请了系统闪存架构(“系统闪存”)的专利,该架构结合了嵌入式控制器、固件和闪存来模拟磁盘存储。今年,英特尔开始销售512K和1MBNORFlash。1989年,闪存行业又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在以色列,一家名为M-Systems的公司诞生了。他们首先提出了闪存盘的概念,也就是后来的闪存SSD硬盘。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需求的爆发,FLASH技术开始大放异彩。1991年,SunDisk推出全球第一款基于FLASH闪存介质的ATASSD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容量为20MB,尺寸为2.5英寸。东芝也开始发力,先后推出了全球第一款4MB和16MBNANDFlash。1992年,英特尔占据了75%的FLASH市场份额。排在第二位的是AMD,占比仅为10%。除了他们和SanDisk,该行业还挤进了SGS-Thomson和富士通等公司,竞争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激烈。今年,AMD和富士通相继推出了自己的NORFlash产品。闪存芯片行业的年收入为2.95亿美元。1993年,苹果公司正式推出NewtonPDA产品。它使用的是NORFlash闪存。1994年,SanDisk率先推出CF存储卡(CompactFlash)。当时这种存储卡是基于NorFlash闪存技术,应用于数码相机等产品中。1995年,M-Systems发布了一款基于NORFlash的闪存盘——DiskOnChip。1996年,东芝推出了SmartMedia卡,也称为固态软盘卡。不久,三星开始出货NAND闪存,闪迪推出了第一款采用MLC串行NOR技术的闪存卡。1997年,手机开始配备闪存。此后,闪存开辟了继数码相机之后的巨大消费市场。这一年,西门子与闪迪合作开发了著名的MMC卡(MultiMediaMemory,多媒体内存),采用了东芝的NANDFlash技术。1999年8月,由于MMC容易盗版音乐,东芝对其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加密硬件,并将其命名为SD(SecuredDigital)卡。后来又出现了MiniSD、MicroSD、MSMicro2和MicroSDHC等,相信70、80后的朋友们一定很熟悉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益于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MP3播放器等消费类数码产品的爆发式增长,FLASH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当时市场繁荣,涉及的公司众多。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三星、东芝、闪迪和英特尔。2000年,M-Systems和Trek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商用U盘,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U盘。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拇指驱动器。当时U盘的专利权比较复杂,很多公司都声称拥有其专利。中国朗科也在1999年获得了U盘的基础专利。2000~2012年:NAND崛起,NOR失去动力1990年代后期,NANDFlash已经开始崛起。进入21世纪,上升趋势更加迅猛。2001年,东芝和闪迪宣布推出1GBMLCNAND。闪迪本身也推出了第一款NAND系统闪存产品。2004年,NAND的价格首次跌破同密度的DRAM。巨大的成本效应开始推动计算机进入闪存时代。2007年,手机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再次对闪存市场的技术格局产生影响。在之前的功能机时代,手机对内存的要求并不高。NORFlash是一种代码型闪存芯片。采用NOR+PSRAM的XiP架构(XiP,ExecuteInPlace,片上执行,即应用程序不需要将代码读入系统RAM,而是可以直接在Flash内存中运行),被广泛应用用过的。进入智能手机时代,随着应用商店和大量APP的出现,NORFlash容量小、成本高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NORFlash的市场份额开始大量被NANDFlash取代,市场持续萎缩。2008年前后,由MMC发展而来的eMMC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存储技术。eMMC即嵌入式MultiMediaCard,将MMC(MultimediaCard)接口、NAND和主控制器封装在一个小小的BGA芯片中,主要解决NAND品牌差异兼容性等问题,方便Vendors快速方便的推出新品。后来在2011年,UFS(UniversalFlashStorage,通用闪存)1.0标准诞生了。UFS逐渐取代eMMC,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存储方案。当然,UFS也是基于NANDFLASH的。SSD硬盘就更不用说了,基本都是用NAND芯片。2015年前后,三星、美光、赛普拉斯等公司逐渐退出NORFlash市场,转而在NANDFlash领域奋战。2012~至今:闪存行业现状及市场垄断格局形成。2011年之后,整个闪存行业风起云涌,并购接二连三。在此期间,LSI收购了Sandforce,SanDisk收购了IMFT,Apple收购了Anobit,Fusion-io收购了IOTurbine。2016年,更重大的收购发生了——西部数据收购闪迪。通过并购,NANDFlash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了由三星、铠侠(东芝)、西部数据、美光、SK海力士、英特尔等巨头主导的集中市场。直到现在,情况也是如此。在NAND闪存市场,这些巨头的份额合计超过95%。其中,三星的市场份额最高,达到33-35%。3DNAND时代的到来在之前的DRAM文章中提到,2012年前后,随着2D工艺逐渐进入瓶颈,半导体开始进入3D时代。NANDFlash也是如此。2012年,三星正式推出第一代3DNAND闪存芯片。随后,闪迪、东芝、英特尔、西部数据相继发布了3DNAND产品。闪存产业正式进入3D时代。此后,3DNAND技术不断发展,堆叠层数不断增加,容量也越来越大。3DNAND有很多路线。以三星为例。早期,三星也研究过多种3DNAND方案。最终,他们选择了VG垂直栅结构的V-NAND闪存进行量产。目前,据媒体报道,三星已经完成第八代V-NAND技术产品的开发,该产品将采用236层3DNAND闪存芯片,单Die容量为1Tb,运行速度为2.4Gb/秒。三星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但他们的层数并不是最多的。今年5月,美光宣布推出232层3DTLCNAND闪存,并准备在2022年底投产,韩国SK海力士更是发布了238层产品。NOR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接着说说NORFlash。前面我们提到,NORFlash从2005年开始逐渐被市场抛弃,到2016年,NORFlash市场规模已经跌至谷底。谁也没想到NORFlash在近几年迎来了新生。以TWS耳机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和TDDI(触摸屏)技术在手机屏幕上的展现,以及日益强大的汽车电子领域,都对NORFlash产生了冲击。巨大的需求也带动了NORFlash市场的强劲复苏。2016年以来,NORFlash市场逐渐扩大。受此利好影响,不少大厂纷纷放弃或缩减NORFlash规模(美光、赛普拉斯持续减产),部分二线厂商获得机会。其中,中国台湾的旺宏和华邦,以及中国大陆的兆易创新。这3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约占26%、25%、19%,如果加起来超过70%。FLASH闪存国产化在国产化方面,NANDFlash值得一提的是长江存储。长江存储于2016年7月26日在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主要股东包括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清华紫光、湖北政府等,致力于提供3DNAND闪存设计和制造存储和存储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2020年,长江存储宣布成功研发两款128层TLC/QLC产品,并推出智体系列两款消费级SSD新品。建议大家支持国产。到2021年底,长江存储已达到月产10万片晶圆的产能。截至2022年上半年,128层结构的NAND已完成量产。目前,长江存储正在努力挑战232层NAND,力争尽快缩小制程差距,追赶国际大厂。NORFlash方面,刚刚提到了GigaDevice。GigaDevice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全球芯片设计公司。2012年,他们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本土代码型闪存芯片设计商。目前,他们在NORFlash领域排名全球第三。2021年兆易创新存储芯片出货量约32.88亿片(主要是NORFlash),位居全球第二。结语近年来,正如大家所见,随着FLASH芯片价格的不断下降,个人家庭和企业用户开始大规模使用闪存和SSD硬盘。SSD硬盘的出货量正在逐渐超越HDD机械硬盘。存储介质的更新换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未来,闪存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在这样的趋势下,不仅我们个人和家庭用户的存储体验会变得更好,整个社会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也能得到进一步满足。半导体存储将在全人类数字化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