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脸识别容易被破解?教你如何对抗滥用

时间:2023-03-13 02:02:50 科技观察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将保持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今天,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功能。刷脸解锁支付对我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人脸识别15分钟轻松破解?人脸识别算法就是将采集到的人脸信息进行分类,将我们人脸信息的关键特征点与后续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完成对人脸识别的支持。.最近,清华大学的RealAI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更简单的攻击技术。测试者只需戴上一副带有对抗样本图案的眼镜即可。无论是低端机还是高端机,19款国产智能手机秒解锁,制作这副眼镜的成本就是借一台打印机和一张A4纸。如今,RealAI团队真正实现了破解过程,整个操作耗时不到15分钟,证实了对抗样本攻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造成安全威胁。该漏洞涉及所有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应用和设备。一旦被黑客利用,隐私和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如何保证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减少人脸识别的滥用?人脸识别可能导致信息泄露、非法使用等风险。很多人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对场景的使用进行监管和限制,建立监管要求,制定行业自律规范,评估人脸识别设备制造商和使用人脸识别设备的公司等等,在这些方面应该遵循哪些管理规定视频图像信息的采集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非法获取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2、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当将收集情况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并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3.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用于公开传播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对涉及当事人个人特征、机动车号牌等隐私信息采取保护措施。4.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等特殊领域的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应当建立安全准入机制,选用安全可控、符合规定的设备、设施和专业服务团队。打击人脸识别技术滥用,需要亮出法律武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发展到即使戴着口罩也能轻松识别的地步。如果可以随意采集人脸信息,就相当于每个人都穿上了“皇帝的新衣”。然而,更可怕的是,谁控制了你的“面子”,谁就控制了你的身份。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需要按照“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严格规范,运用法律搭建必要的“防护罩”,遏制技术扩散,保护个人权益。如个人隐私受到侵犯,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勇敢面对识别说“不”!在风起云涌的舆论中,法律法规正在完善。《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处理公民个人信息的原则和条件: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征得公民个人信息的同意。自然人或其监护人。《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审议,再次明确以“通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归类为个人敏感信息,规定了比普通个人信息更严格的处理规则。如果获得通过,这将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人脸识别终端,助力保障信息安全人脸识别终端的功能主要是在有人通过门禁或闸机时实时抓拍图片,通过分析找到人脸特征,并与人脸特征数据库进行比对,决定是否发送开门指令信号给门禁或闸机等受控设备。完成开门流程后,将相关数据如人脸图片、通行时间、人员信息(姓名、ID)等信息上传至服务器。人脸识别终端的应用场景应该判断是否有必要,而不是任何时候都把人脸识别当成噱头。利用人证比对一体机,提高身份核验和人证比对效率,以人脸识别终端代替人工识别。一般来说,人脸识别首先从图像中锁定你的脸的位置,然后根据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建立识别坐标。然后人脸识别根据之前录入的人脸库进行人脸比对。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人脸识别终端还会进行活体检测,即区分识别的对象是否为真人,而不是照片、视频或3D面具。在一些对身份要求特别严格的场景下,可以使用合规可靠的人脸识别终端。以医保刷脸终端为例,除了支持3D人脸识别、扫码识别、读取医保电子证件外,还需要具备活体检测、安全防篡改设计、国密算法、加密传输等能力,一键一机,具备防盗刷、防诈骗保险等能力,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人脸识别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大家在使用的时候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避免因人脸信息被盗用和滥用而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伤害。损失。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使用,趋利避害,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