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白色背景逐渐被深黑色所取代。它被形容为一种时尚酷炫的全新UI设计范式,而在即将到来的iOS13和AndroidQ系统中,苹果和谷歌都将“深色模式”作为今年的主要更新之一。有些人也习惯称它为“深色模式”,听上去像是为黑暗量身定做的,即使这确实是它的使用场景之一。但如果你打算用它来缓解睡前玩手机对眼睛的伤害,那你可能要放弃这个想法了。在安卓开发者文档中,谷歌解释了深色模式的三大优势,分别是提高电池续航时间、提高弱视人群和强光敏感人群的可见度,让用户在弱光环境下更好地使用。设备。其中,续航的提升与手机的屏幕材质有关。以谷歌的测试数据为例。它使用带有LCD屏幕的iPhone7和带有OLED屏幕的Pixel手机进行比较。两者在启用深色模式后使用地图导航时,Pixel手机的功耗下降了63%,而iPhone7则没有太大变化。但后两点与用眼有关,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关键问题是“深色模式是否真的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字的可见度和可读性”,甚至可以达到一些人所说的“使用深色背景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的效果。目前还不清楚答案。早在2003年,台湾大业大学就进行了一项实验,测试深色和浅色背景对用户屏幕可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色文字在浅色背景下,实验者阅读速度更快,完成任务的效果更好;德国帕绍大学的研究员SusanneMayr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拜耳眼科研究所的医生EunaKoo也表示,根据现有数据,她认为调暗屏幕色调并不能缓解眼睛疲劳。与色调相比,用户的使用时间和屏幕亮度更值得关注。我们以前谈的是屏幕对眼睛的伤害问题,但本质上是在谈蓝光或频闪等因素。前者是指光源中的短波可见光,会影响人眼的黄斑区,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后者可以理解为屏幕图像的波动频率,这可能会加剧视觉疲劳和疲劳。正因如此,现在市面上可以看到各种打着“防蓝光”标语的贴膜配件。今年,几款国产手机开始关注手机屏幕的频闪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两者都与屏幕色调没有直接关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视觉感知交互组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散光用户”阅读黑底白字,那么阅读白底黑字会更加困难。原因是在白底黑字的情况下,人眼能接收到更多的光线,虹膜的更多部分会选择关闭,晶状体的变形相对较小;但在黑底白字的情况下,为了对光线的吸收增加,虹膜会开得更大,晶状体的变形也会增加,更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尤其是字体很小的时候,比如在小屏手机上看短信,亮背景会明显好于暗背景。”一位苹果工程师也表示,讨论深色模式对手机用户的价值,离不开环境光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如,在光线较暗甚至全黑的环境下看手机,难免会出现过强的眩光。此时的深色模式和“原色显示”功能就是将手机屏幕调整到接近周围环境光的色温和色调,从而提高用户的可读性。这也正如谷歌所说,对于那些对强光敏感、处于弱光环境中的用户来说,深色模式确实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这仍然与护眼没有直接关系。在去年的WWDC大会上,苹果人机交互团队的设计师RaymondSepulveda进一步阐释了macOS的“深色模式”使用场景。他指出,只有阅读浏览或内容创作应用需要长时间开启深色模式,例如文本或代码编辑。它们会利用黑白文本的高对比度特性来保持用户视线的聚焦,而其他大多数软件对深色模式的需求并不强烈。有趣的是,一些内容消费应用也看中了深色背景的特性——比如Spotify、Netflix和Steam,它们都将深色背景作为默认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为了专注。千方百计留住用户,延长使用时间,让用户上瘾、上瘾。因此,希望通过深色模式,或者屏幕使用时间等其他东西来改善我们的手机使用习惯,心理安慰远大于实际意义。如果真的想保护眼睛健康,不妨先说服自己,睡前放下手机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