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上海一位失去独生子的母亲,用AI“复活”了14岁的女儿……

时间:2023-03-12 16:39:19 科技观察

情人离世,你会把记忆交给AI吗?这一期的《奇葩说》似乎在讨论一个离我们还很遥远的科幻话题,但是在去年9月份,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真的接到了这样一个请求。寻求帮助的是上海的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在14岁时死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怀着太多孩子一生未能成就的遗憾,这位妈妈决定让女儿成为“AI”,用另一种方式记住她。去年9月,她尝试在微博上将消息发送到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我可以把我死去的女儿做成一个可以和我互动的软件吗?”没想到,这个求助很快就得到了回应。三个月后,失去独生子的母亲,听到女儿再次思索了许久。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语音助手首席科学家聂再青接受了妈妈的求助。从技术角度来看,在充足的语料数据和算法的支持下,通过目前的语音合成技术“复制”出一个虚拟人并不困难。聂再青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通过个性化的语音合成技术和对话技术,大约需要十分钟左右的特别干净的音频信号,才能让我们的机器学习。但对于阿里人工智能团队来说,帮助这位妈妈重现女儿的声音,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点。首先,最大的技术问题是缺乏可用的语料库。要实现语音合成,必须给算法提供大量的训练材料,但女儿生前留下的语音材料并不多,而且大多是用智能手机录制的视频,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嘈杂的环境中环境。据阿里团队介绍,只需两三分钟,所有的剪辑都可以作为训练语音素材。这使得训练变得异常困难。因此,聂再青告诉求助者,现有的技术很难达到她心目中想要的效果,这意味着无论技术团队如何攻坚,AI终究不是“真正的”女儿。其次,除了语音合成,聂再青的团队也坦诚向她表达了对“AI女儿”认知的担忧。当妈妈提问时,“AI女儿”能否以女儿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来回答,在这方面,技术难度更大。另外,市面上现有的语音助手,如Siri、天猫精灵,当输入的语言超出AI的理解范围时,设置为去互联网搜索最接近的答案进行反馈,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控制。例如,上个月,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因为从维基百科中提取了一些恶意文本,劝其主人“自杀”,并告诉29岁的英国医生丹妮,“把锋利的刀刺进心脏”太可怕了.如果。为这位妈妈打造的“AI女儿”因此会出现随机反应,这在某些情况下很可能会得罪她和她的家人。在了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后,母亲和丈夫还是坚持了最初的想法。她说,她不在乎虚拟女儿偶尔的“冒犯”,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正常的行为。之后,他们与技术团队合作,列出了女儿生前感兴趣的话题,希望针对这些话题进行训练,保证虚拟女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除了技术上的难点,阿里的工程师还与罗汉堂专家、外部心理学家探讨了技术以外的可能性。三个月后,他们终于输出了一个小成果,帮助这位妈妈合成了女儿的20秒语音,并存储在天猫精灵中。这个声音还原了女儿写的一篇作文,记录了她和妈妈一起爬山的故事。图片来自《人物》虽然最终的音频样本和想法还有一些差距,但妈妈说音频开头的基调几乎和女儿一模一样。关于具体的研发过程、算法实现等,大数据文摘试图采访了阿里巴巴的相关负责人。不过,阿里方面表示,现阶段他们仍不想过多关注技术细节,也担心在相关伦理讨论变得更加明朗之前,此举会被模仿。一位美国记者在手机上自学复活死去父亲的密码,想用人工智能保住死去的亲人。这位在上海失去独生子的母亲并不是第一例。2016年,美国记者詹姆斯·弗拉霍斯的父亲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他很难过,他想尽可能地保留自己和父亲的记忆。詹姆斯突然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与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纸上,不如用AI让它们栩栩如生。他决定开发Dadbot——一个拥有父亲记忆的聊天机器人。詹姆斯先是说服了自己的家人和父亲,老爷子竟然对此没有任何反抗,同时还觉得这很酷。于是詹姆斯请他的父亲讲述他生命最后几个月的人生故事。接下来,他开始攻克技术难关,使用人工智能公司PullString的开源软件自学编码和开发。它包括140多个相关问题术语,并使用多达90,000个单词的语料库训练AI。最终,在父亲去世前,他完成了为父亲量身定做的人工智能程序。当他和家人想念父亲的时候,他会打开这个程序聊几句,这给他和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安慰。-爸爸,你在吗?-机器人休息吗?傻孩子。在詹姆斯看来,这还很遥远。他要的不是智能语音助手,而是和父亲交流时那种熟悉的感觉。但很显然,九万字的传记无法填满一个真正的灵魂,所以他不得不为父亲重新打造一个更大的“记忆谜题”。新的问题框架更加广泛和详细。这些问题涵盖了父亲的父母、他的童年、他的学生时代、他与母亲的甜蜜邂逅、他的职业选择等等。此外,聊天机器人的训练极其枯燥。按照詹姆斯的说法,他只能经常和他交流,这样爸爸才能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同时,我们需要找到错误。很多词汇机器人不理解,需要手动调整。为此,他经常拉着全家人一起和爸爸聊天,全方位“轰炸”这个AI爸爸。这段时间对于詹姆斯来说也是非常艰难的。他不确定自己是否扭曲了对父亲的感情,犹豫着是将爸爸机器人设定为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父亲的存在,还是仅仅作为一个记忆道具。在Dadbot长大的同时,他父亲的生命也在流逝。幸运的是,辛勤的工作得到了回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不断的调整和测试,爸爸机器人在父亲去世前终于拥有了一定的智能。聊天不再是有问有答的独白,更像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对话。现在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种“抄袭”技术的门槛迅速降低,或许很快,不仅是技术机构,很多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在去年热播的日剧《轮到你了》中,男主通过大量的照片和聊天记录,还原了已故的女主,并在手机中打造了一个“奈奈AI”。TA可以用女主的声音和语气与人交谈,这成为了女主案件调查过程中最大的安慰。受此启发,不少网友也分享了如何让机器模仿自己的文字,通过风格迁移等方式制作AI版的自己。几天前,78岁的美国间谍小说家和好莱坞编剧安德鲁·卡普兰同意成为“AndyBot”——一个将永远生活在云端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数字人类。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子孙后代将能够使用移动设备或智能语音计算平台与他互动,在他肉体死后很久就从他一生的经历中获得宝贵的建议。然而,此举是否存在伦理问题和法律风险?它的所有权是如何定义的?关于死者保留的数据归谁所有,我们也咨询了相关专家,他们表示“死者虚拟化”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新的技术领域与法律界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共识的“克隆人”、“AI人格”等问题并不相符。目前法律界还没有定论。如果用AI“挽回”已故亲人正在成为失独家庭的新可能,那么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如何让它成为一种辅助治愈的手段,而不是让丧亲者沉迷其中到技术。在修复的陪伴下,影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修复。在开头提到的《奇葩说》辩论题目中,六位辩手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讨论“挽回”已故亲人是治愈我们还是让我们陷入思念的深渊。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虽然“复活”的AI目前只能执行一些微弱的功能,距离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仍值得更广泛的探讨。与所有技术一样,人工智能最终必须对人起作用。如何在智能与人性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面对这个问题,想要救活女儿的妈妈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虽然技术完善需要时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这是最重要的。”对于失独母亲的女儿AI“复活”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相关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gY_KetYopg-FZZ8BXaUwvAhttps://www.cnblogs.com/SlashOut/p/10948998.htm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3723889/?redirectFrom=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