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领域没有“银弹”,架构领域也没有捷径!由于“中台”概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业务架构,许多企业也争先恐后地实施“中台”和“中台”方法论。历史总是相似的。之前流行的SOA、微服务、DDD,或者敏捷开发、双模开发等技术概念出现时,都让大家看到了“捷径”的希望。但最终证明,软件领域没有“银弹”。很多时候,这是一句北欧谚语:走捷径是最快迷路的方法。架构没有捷径,无论是架构设计、架构实现还是架构学习。1、架构设计没有捷径可走。架构设计就像求医,必须对症下药。盲目相信任何现有的建筑设计成果是危险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级改造、企业级工程化,是对企业现有能力的最大调整。它们需要在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架构设计都在为未来的混乱甚至失败埋下伏笔。对于复杂的手术,在没有详细诊断和反复推敲手术步骤的情况下,医生是不会轻易给患者动手术的,否则无异于拿生命做实验。虽然在软件工程中很少有“要命”的事情,但是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不对企业做深入的“体检”,轻易相信“领先实践”,很容易将架构设计节省的时间和精力“返还”到实施过程中。企业级架构设计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时间太长,难以响应变化。然而,人们恰恰忽略了建筑认知由此产生的积累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人们觉得“传统”的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可能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互联网时代非常追“快”的时候,却没有充分意识到互联网企业的架构,比如阿里的“中台”也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十几年的积累只是明确了一个方向,否则也不会有今天“中台”这个概念的众说纷纭。互联网架构并不意味着架构设计有“捷径”,而是证明任何“牢”都来自于自身的积累,只有充分“向内找”才能有外在的“牢”。“快”源于对业务的深刻理解,“中台”公共能力的沉淀源于对业务能力的归纳和提炼。这就是为什么阿里非常重视业务架构师的培养。探索绝不仅限于公共能力的沉淀,最终会上升到对企业整体的理解,以及企业运营是什么。这是一个自然过程。笔者从近期与阿里中台原核心架构师皮鲁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在设计中台时,也在反复思考技术,力图支撑业务运营的快速变化。业务运作到底是什么?其实大家的关注点从领域层面逐渐上升到企业层面之后,肯定会思考什么是企业,企业是如何运作的。Internet体系结构不仅仅是快速试验和错误。这种试错支持业务选择能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就是架构能力的不断完善。正是架构的力量使快速设计成为可能。所以,架构设计没有捷径,只有积累,通过积累提高对企业自身的认识和对架构设计的把控能力,才能拥有可以快的“本钱”。在这里,不得不再说一遍上面提到的那句北欧谚语:捷径是迷路的最快途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切换架构设计方法之前,都必须对学习曲线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当别人在原来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的时候,你可能还在原地打转,只是给别人提供了一个案例。笔者在2019年负责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这项工作让我再次认识到架构是无法“复制”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领域。三道防线的系统设计方法无论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公司都在使用。但是,你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公司的防御设计。过去,我们要对自己公司的流程进行一一分析,确认风险点,确认工作项目的责任团队,落实具体的风险控制责任。之后还要考虑风控措施能否做到“机械控制”。这完全取决于工作项是否已在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实际工作环境、融合数字化风控方向的全面风控体系。这种深入细致的制度建设,不是照搬任何已有经验就能得到的,否则就会出现“割脚穿鞋”的情况。没有“捷径”,只有“路径”。2.架构的实现没有捷径可走。读者往往很好奇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是如何实现的。作者在书中和2019年12月南京中台大会上直言,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的实现过程并没有什么神秘和特别之处,也不应该有。今天,笔者认为企业级业务架构越来越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实现的捷径。任何架构设计的实现过程都是一个逻辑一个逻辑、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实现。企业级的业务架构设计只是让业务端的组织更加结构化和集成化。不同于需求分析侧重局部细节,也不同于产品分析的领域特性,企业级业务架构侧重于企业的整体能力。规划和结构表达,但在实现层面并不意味着任何特殊性,它只是在软件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指挥棒”,通过业务架构设计形成对软件功能划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和技术都能理解的业务架构模型,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可以沟通,甚至跨领域沟通的“通用语言”。这根“指挥棒”对于提升企业整体诚信度至关重要。管理层一直在研究如何在企业内部形成联合管理力量。在业务架构诞生的初期,80、90年代,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没有今天这么高,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还没有被应用所重视。然而在今天,淘宝、滴滴、美团、今日头条等跨界竞争者,给传统行业原有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甚至有不少人认同,未来大部分企业都将转型为科技企业。近日,工商银行的领导也作出了这样的表态。由此可见,加强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业务架构正是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工具,让企业对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对架构的清晰,对演化的演进有清晰的认识。体系结构,这可能会继续提高体系结构的灵活性。企业管理往往追求韧性。人们常说,企业可以像毛巾一样拧起来,越拧越紧,不会断。未来,企业都是科技型的,这种“韧性”可能来自架构的“弹性”。提高企业的诚信度,就像马拉松的训练,虽然业务架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马拉松还是要靠教员一步步跑完马拉松,成绩的提升完全靠教员自身的能力和毅力。回到软件工程,即使架构的实施采用敏捷过程,也并不意味着依赖任何“捷径”,而只是工程组织方式的改进和对效率的追求。笔者最近看了一本书《敏捷革命》。相比广为流传的“敏捷价值观”,敏捷方法的最初创造者其实更关心如何充分获取和共享信息,良好的思维模式,用短周期的方式快速提供核心价值,从而降低因项目周期长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用多轮短周期可控的“冲刺”代替长期不可控的过程。原创者非常推崇OODA原则,即飞行员训练中使用的“观察-导向-决策-行动”模型。事实上,这种思想在每一次敏捷Scrum中都有体现。“观察”代表对全面信息的快速获取;“导”是依靠心智模型进行快速分析,即快速设计过程;“决”是毫不犹豫地确定结论,“行”是将决定付诸实施。原作者在书中也强调,在Scrum中,需求确定后,要尽可能做到不动。这和飞行员的“决定”和“行动”模式是一样的,因为空战时间太短了,几乎没有再后悔的机会。敏捷方法的鼻祖对丰田的生产方式推崇备至,笔者最近刚读完《新乡重夫谈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丰田的生产方式,又称“精益生产”、“Just-in-time”,是拒绝“浪费”的终极追求。这个浪费不是指原材料的浪费,而是时间和效率的浪费。例如,丰田在思考原材料在不同生产场地之间的运输所造成的浪费时,首先解决的是如何避免运输,通过这种思考来调整生产环境;又如反思如何提高打磨零件毛刺的效率,当时采用引进欧洲真空加工技术的方法,使零件完全不产生毛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种持续了近20年的对效率提升的不懈追求,最终形成了丰田生产方式。任何一种方法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反思的过程,而这些方法的应用也需要使用者付出合理的努力才能掌握。架构设计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软件工程问题。没有捷径,只有持续的效率提升。无论是激励敏捷方法创造者的丰田生产方式,还是敏捷方法创造者的实践,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方法熟练度的过程。在没有真正理解方法之前,根本谈不上效率。与其老是切换方法求“快”,不如把自己的功夫真正练到极致。只要解决问题的效率高,你就是“一派”。“四万八千法门”都能成佛,如果能在修炼过程中“师法他人”就更好了。事实上,敏捷方法的最初创造者就是这样创造出敏捷方法的。3.学习架构没有捷径成为架构师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和努力。建筑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广泛的研究。对此,笔者在文章?中进行了介绍。在架构能力、流程优化、建模技术、软件流程、编程语言、整体思维等方面,都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也列出了一些参考资料,这里不再赘述。不管是哪种架构师,都需要深厚的积累,架构师都是从项目堆砌起来的。不可否认,互联网企业架构师的成长确实非常快。这可能是因为企业机制为合格的候选人提供了更多的测试机会,使他们能够快速进步。如果说培养架构师有什么可以勉强称为“捷径”的方法,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认真考虑是否建立了快速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不然就像阿里说的,业务架构师只能靠自己培养,没有合适的人才什么都做不了。近日,在一连串的《Doctor X》中,医术精湛的女主角在一次非常艰难的手术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就像河流在流动,重复基本技术可以创造美丽最终的手术领域是理想的手术......最重要的是,不管手术有多么困难,都不应该抛弃病人。”我想这也适用于建筑领域,建筑没有捷径,有的只是前人的肩膀,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消化领悟,只有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你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前人的肩膀不局限于你从事的行业。负责业务架构设计和项目管理,热衷于新技术探索和实践,具有丰富的银行业务经验和企业级项目业务架构设计经验,曾主导客户关系等多个领域核心系统的业务架构设计,金融市场,同行,资管,养老。现就职于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新书《银行数字化转型》,公众号即将发布很快:萧坦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