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十四五”规划全文出炉!5次提“物联网”,明确新基建,5G用户普及率提升至56%

时间:2023-03-11 22:05:01 科技观察

3月12日,新华社授权全文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全面部署,并对2035年的远景目标进行预测。纲要内容多次提及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重点。这份总纲中提到的细分行业,涉及到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必须是下一步。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值得业界高度关注。作者从几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解读。数字经济:选定的核心经济指标和单独的五年规划制定的总体目标,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导向非常明确。该规划提取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20项核心指标。引人注目的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标。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这一指标的10%。这几年,我国数字经济稳步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但是,规划强调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附加值,因为核心产业对数字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杠杆作用。根据“十四五”规划,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7.8%,超过7.8万亿元。除了制定目标,“十四五”规划还将数字经济列为单列条款。可见中央对数字经济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数字经济将是中国未来5-10年的经济转型。升级换代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也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核心经济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可以看出,规划不仅划定了7个重点产业,还针对每个产业提出了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规划中提到的物联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推进传感器、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创新,统筹云服务、边缘计算发展,培育车联网、医疗互联网等。物联网和家庭物联网行业。这些内容确实是近年来物联网行业发展的重点。例如,网络切片是5G为各垂直行业提供物联网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切片为5GToB用户带来高安全、低成本的专网。服务;又如,云边协同已成为业界共识,大大小小的云服务商都在将能力下沉,提供边缘节点计算能力,满足用户多层次的智能化需求。新基建:重新确认数字基建地位众所周知,“新基建”一词起源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列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经济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年度关注。也被纳入五年规划,在规划第十一章“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中,专门提出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章节。首先,《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去年年初,新基建突然火起来,围绕新基建形成了各种概念和解读,其中不乏误导和夸大新基建的范围和作用。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并给出了各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本次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三类新基建的概念和范围,在对新基建的认识上突出了前后衔接。其次,新基建的内容还是更多的是数字基建。规划强调“着力加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列出的具体内容包括:拟定5G大规模发展和6G储备、扩容骨干网可见,数字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核心。在综合基础设施方面,强调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三是提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新基建虽然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它包含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律和评价指标,显得相对分散。没有对新基建整体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所以标准体系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近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扩大5G应用,加快产业链建设。互联网和数据中心。标准体系无疑是有计划的。成分。在新基建板块,一个亮点是5G用户普及率目标提升至56%,即用户数超过7.8亿。在我看来,这个目标是保守的。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5G用户规模已突破2亿。这只是5G商用18个月后取得的成绩。未来5年,5G用户加速,新增5.8亿用户的目标并不难。物联网:基础设施、接入能力、应用场景都已布局。“物联网”一词在“十四五”规划全文中被提及5次。场合无不体现物联网发展要点的表述。方案中提到的物联网内容主要包括:“分类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传感设施和通信系统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广应用市政公共设施和建筑物联网及智能化改造”。“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一体化、宽窄带相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从这些表述中,可以归纳为基础设施布局、接入能力、应用场景。(1)物联网感知设施将被视为智慧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已经推进了10多年,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尤其是各种互联网方式的应用。生活必需品等生活领域的变化。然而,对于更高级的城市智能化任务,进一步升级公共基础设施尤为重要,包括城市物联网传感设施。将传感设备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形成无处不在的传感网络,采集各个领域的数据,是城市数字化的基础。目前,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显然大规模感知数据的来源还没有形成。“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这取决于未来物联网感知网络在城市的部署。(2)固移融合、宽窄融合是对物联网接入能力的要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建设支持固移融合、宽窄融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是当前产业发展方向。在固移融合方面,作为物联网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高度重视移动物联网的发展。2017年、2020年先后出台推进移动物联网发展文件,推动征集全国移动物联网优秀案例。截至2020年底,三大运营商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1.36亿;固定物联网更多是针对本地物联网的接入,通过定宽网络和网关设备实现相对固定的物联网设备的接入。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脱颖而出。例如,小米和涂鸦的平台已经实现了超过2亿的本地物联网设备。在宽窄结合方面,工信部印发《关于2020年推动移动物联网发展的文件》(25号文)“生态”是推动物联网连接到形成从宽带到窄带、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多层次接入体系,目前NB-IoT已经成为窄带、低速、低成本物联网接入的核心手段,只用了一年的时间Cat.1成为中速物联网接入的主要方式,5GeMBB构成高速、大带宽物联网接入的主要方式。(3)市政公共设施和楼宇仍是重要应用物联网应用场景长期以来,城市公用事业一直是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场景。智能升级。目前,水表和煤气表已成为NB-IoT接入量最大的设备。当然,仅仅实现抄表的智能化是远远不够的。以智能抄表为契机,推动物联网在整个行业的广泛深入应用是目标。目前,市政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还很有限。从“十四五”规划来看,该领域将是未来五年物联网的重点。此外,城市建筑中也有大量的物联网应用场景。GSMA在年度移动经济报告中预测,2019-2025年,全球智能建筑领域将新增超过50亿连接,成为新增连接数量最多的细分领域。投资收益。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要求下,以物联网助力建筑智能化将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