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网贼”屡禁不止个人隐私何时才能安全?

时间:2023-03-11 21:07:29 科技观察

当你在APP上浏览汽车时,一个中介电话突然打来;当你报名参加课外培训班时,营利机构的邀请电话接二连三地打来;打开相机拍下一个包包,就会推送购物APP的各种箱包商品。来了……手机APP的疯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承受的底线。近日,央视新闻曝光手机APP“偷窥”乱象查处。部分APP在十分钟内访问了2万多张照片和文件,涉及移动教学软件“有学院”和办公软件“TIM”等产品。目前,工信部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已对暴露问题APP进行测试。图片来源:央视新闻事实上,近年来手机APP偷偷获取个人信息的事件屡见不鲜。自2017年5月以来,监管部门对非法数据活动的打击力度从未停止。公开资料显示,公安部开展的“廉洁网络2019”专项行动共查处了683个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诚然,在全球信息化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乃至国家战略安全都存在严重隐患。数据泄露的例子比比皆是。防范信息安全风险已经成为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的课题,安防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智能化概念的广泛应用,安防领域正逐步走向互联化、智能化,尤其是与人脸识别相关的信息。一旦泄露,将全面暴露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基本信息,造成骚扰甚至诈骗风险。因此,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不容小觑。以安防视频监控为例,摄像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餐厅,顾客可以在厨房“监控”烹饪的全过程,真正吃到“安全菜”;与红绿灯“搭档”时,充当“电子警察”,更好地维护交通秩序;迷你版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胃肠疾病、支气管疾病、整形手术的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可以说,监控摄像头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安全到我们的生命。尽管如此,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智能摄像头并不安全,很容易被他人破解,从而窥探人们的生活和隐私。360《国内智能家庭摄像头安全状况评估报告》显示,近80%的产品存在用户信息泄露、数据未加密传输等问题,这意味着黑客可以远程获取大部分用户的实时监控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安防企业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系数。例如,在产品上市前,首先与专业的安全厂商和安全机构合作,进行充分的安全测试,建立健全产品更新机制。产品投放市场后,定期对产品进行更新维护,提供完善的用户服务。外部监管未得到有效落实,也是窃取用户隐私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不健全,执法权责不明确,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很多数据泄露事件在关注度下降后就烟消云散了。消费者维权之路任重而道远,光靠“315”日子难有起色。当然,消费者也应避免购买没有安全和质量保证的产品。对于新购买的相机产品,还应及时设置新密码,密码强度高,防止被不法厂商和黑客破解。结语:在大数据时代,安全行业的隐私和信息安全数据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立法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过于广泛的攻击范围会造成个人信息与人身安全的冲突。如何平衡“安全”和“隐私”成为一个挑战。如果立法和技术能够兼顾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无疑是可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依然呼唤信息安全,呼唤真正私密空间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