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瑞华随着测试人员开始陆续尝试转换角色,执着的QA需要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兴趣和性格是客观因素,而好奇心和发散思维是帮助成为优秀QA的必要因素。我想通过一些小例子与大家进行互动。你测试对了吗?让我们以现实中这样一个小例子开始我们的思考之旅“如果一根针不小心掉进了一堆稻草里,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它?”回想当时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应就是太难找了。从这个小case到我自己的工作,我作为QA做过或多或少类似的事情吗?刚入行的时候,我可能就是那个大海捞针的人。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大海捞针之外仔细寻找,甚至用放大镜一点一点来回寻找,力求不错过每一根针。一个角落。后来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开始使用工具了。我尝试使用具有不同吸力的磁铁、金属检测设备。这正是我工作经历中纯黑盒测试和纯自动化UI测试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经历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大海捞针这么大的工程,费时费力。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真的应该更多地了解每个产品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了解并参与其构建过程。于是我加入了TW,开始了第三次测试之旅。再回过头来看这个例子,我在想也许干草堆中间是空心的,有一个看不见的门可以进去。但在过去,我什至没有想过尝试(当然,这么说有点夸张我没试过)。当我们打算开始堆放干草堆的时候,就要多加考虑,制定相应的策略,保证在堆放过程中不会不小心把一些杂物堆进去。让这根针发挥它的作用。想想,谈谈,不要急着开始有人告诉我下图中有一个错误,让我猜猜它在哪里?我仔细找了找也没找到,于是又开始找第二遍、第三遍。甚至试图用放大镜仔细研究这幅画。我努力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但是最后没找到,这个bug到底藏在哪里呢?当答案揭晓时,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QA,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澄清。上周在听冰语老师的课《构建体系化思维》时,她也详细解释了这一点。她给出的测试茶杯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随机问应聘者水杯怎么测,插板怎么测,开关怎么测。相当一部分考生感到迷茫,也有人认为很容易。许多人不要求思考时间或提问,直接开始回答。这么仓促的回答怎么可能是面试官想听到的答案呢?下面以最近某项目中的一起事件为例,介绍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们会批量生成类似于限量版的代金券。用户领取代金券后即可使用,并从中受益。前期我们只做简单的生成和存储。营销团队会根据规则,人工向特定用户群发放限量代金券。功能上线后反响很好,所以我们决定将发送流程自动化,集成到内部后台系统中,根据Marketing团队上传的用户列表生成相应的代金券并绑定到相应的用户帐户。至此,所有要求都已明确。接下来,客户问既然优惠券是绑定用户的,那我们为什么不给用户看呢?所以有人提出,我们需要制作最早可用的版本来演示功能。我们为此专门安排了一次会议,与会者包括客户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我们项目组的所有相关人员。大家都很兴奋我们要实现这样一个功能。我们讨论了需求,设计,需求会带来的价值,以及如何衡量需求是否成功的指标和方法。我们也写了相关的需求文档。不过UX老大在参加DC的时候问我们这个版本是给内测人员看的吗?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发现大家的理解并不一致。由于我们在讨论开始时提到要根据市场效果来决定是否继续做下一个版本,我们组的UX明白我们只给内测用户展示,所以她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显示版本。也有人认为他们想先实现简化版的功能,然后再根据市场反馈决定是否投入更多时间进行优化。国庆假期过去了,我看到它还没有发布。直到上周,我们才终于发布了该功能。粗略补充:复杂美观的UX设计分享代金券给他人用户事件记录自动向领取代金券的用户发送通知...对于纯远程协作团队(成员分散在4个以上国家,5个以上城市),我们的线下交流很少。日常交流主要是站立会议和Mob会议(每天4小时)。如果我们见面谈需求的时候多谈几句,在日常交流中就可以多谈。或许我们可以早点意识到大家对_Earlistusable_的理解不同,可以早点设计,免得后期返工耽误发布。在后来的retro中,大家一致认为,在开始每一项工作之前,我们都应该做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花絮:虽然有点小插曲,但是在发布前的内测中,客户的老板们对这个功能的实现非常满意,团队开始问营销能不能给我们每人提现优惠券。客户的老板们也开始通过这种方式与朋友分享代金券。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小互动开始,感受一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拿出你的笔记本,把图中的9个点一起画出来。然后用一笔画连接9个点,你会怎么连接?1.不同的起点和圆圈2.Z字形3.三角风筝形4.用足够粗的笔画一笔。相信一定有很多聪明的朋友想到了第四种方法。在这里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