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兴案”登上媒体头条和朋友圈。美国商务部向中兴通讯发出出口授权禁令。中兴的拳打脚踢无疑是当头一棒,直接进入了“休克”状态。目前,中兴通讯美国上游供应商涵盖手机处理器、闪存、FPGA、CPU、数据库、光模块、光纤收发器等多个核心领域。“拉开锅底”毫不夸张。五年前的“棱镜门”事件为中国IT产业的自主可控敲响了警钟,而“中兴案”则带来了更大的震撼,不仅是芯片行业,通信、通信等核心技术领域也受到了冲击。操作系统受人为控制。同样危在旦夕。——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如果禁令的范围从中兴通讯扩大到其他中国科技公司,中国的科技产业如何自生自灭?狼真的来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CPU、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三大件”中,中国数据库自主化的步伐还是比较快的,可能会更早一步打破局面。国内数据库现状“棱镜门”之后,“去IOE”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很多公司发现“O”是最难走的。注:去IOE--是阿里巴巴创造的概念。其初衷是在阿里巴巴的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开发的基于开源软件的系统。究其原因,在传统行业,“O”已经根深蒂固,而去“O”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都非常高,当时也没有合适的替代产品。虽然阿里用MySQL代替了Oracle,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阿里的技术和成本投入,用“M”代替“O”也不是万能的。近五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繁荣发展,分布式IT基础设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Scale-Up架构。就连金融、电信等传统行业也在积极尝试分布式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得益于互联网和云的推动,开源数据库开始流行,增长迅速,与传统商业数据库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如今,开源数据库已经牢牢占据了全球前5数据库中的3个,MySQL的流行度已经接近Oracle。——数据来源:DB-Engines与此同时,在中国自主可控的号召下,国产数据库厂商迅速成长,诞生了一批明星企业。其产品已逐步进入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系统,开始了国际化之旅。在2017年Gartner数据库厂商推荐报告(OtherVendorstoConsiderforOperationalDBMSs)中,选择了三个中国厂商,阿里云、SequoiaDB巨杉数据库、NTUGeneralGbase;在Gartner2018年分析数据管理解决方案魔力象限(简称DMSA)中,台大通用、阿里云、华为入选。中国数据库厂商进入Gartner魔力象限,成功进入国际视野,标志着中国基础软件厂商崛起,发展走上正轨。目前,中国数据库厂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基于开源数据库引擎开发。事实证明,在基础软件领域,开源是大势所趋,Linux、OpenStack、MySQL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几大开源数据库产品一般都被几家国外厂商把持,中国厂商没有多少话语权,产品研发也受制于人。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成熟的数据库源代码进行自主研发。虽然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自主研发,但在基础软件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并不少见。基于成熟的数据库产品,在兼容性、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有保障,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更有利于产品的上市和商业化。但是,“跟随”和“依赖”并不是国产数据库的出路,很快就会遇到瓶颈;只有放眼长远,走自己的路,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才能取信于客户,实现自己的蓝图。第三种,也是最难的一种,也是彻底打破受制于人局面的一种方式,即采用新的架构,从头开始设计和实现数据库。不难理解,这种从零开始的方式,周期长、难度大,路上“荆棘丛生”。在中国的数据库厂商中,只有少数采用了这种技术路径。要知道,Oracle数据库已有40年的历史,而MySQL也发展了20多年。编写数据库并不比造汽车容易。困难不代表不可能,从零开始的技术路径各有不同。蚂蚁金服OceanBase架构师冯柯曾用吉普车和高铁来形容开源数据库和自研数据库:基于开源做就像开吉普车,灵活方便,但对很多人来说行业客户,他们更像是后期制作的数据库。乘客,不是老司机。但做自主研发的产品就像修高铁,基础技术门槛高,投资巨大。高铁很重,起步过程会很长,但是一旦提速了,重量就成了它的优势。速度越快,就越是不可阻挡。而且是全自动驾驶,驾者安心,乘客安心。OceanBase分布式数据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OceanBase从淘宝收藏开始试水,取代了支付宝的Oracle数据库,100%承载了蚂蚁金服的业务。OceanBase团队用了七年的时间,从零开始。成功开发出通用关系型数据库,为国产数据库再添拳头产品。2017年“双11”期间,支付宝支付峰值达到每秒25.6万笔,数据库操作峰值达到每秒4200万次。OceanBase顶住了压力,以分布式架构在普通硬件上实现了金融级的高可用和性能。在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OceanBas入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科技成果,这对于国内数据库产品来说尚属首次。总体来看,国产数据库产品取得了长足进步:厂商发展迅速,进入国际化视野,得到权威机构认可,产品具备金融级性能和易用性,逐步进入大中型企业核心应用,等等。即便如此,现在说国产数据库可以完全替代国外数据库产品还为时过早,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国内的数据库需要解决更多的业务场景问题,而不是单一的业务问题;国产数据库需要加快商业化进程,带动产品更新迭代;随着业务复杂度的增加,国产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仍然比较低。很大的改进空间。国内数据库需要加强生态建设,大家可以贡献更多的柴火。此外,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的基础软件公司。中国数据库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走向世界,需要顶住几座“大山”的压力,任重而道远。但是,国产数据库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市场用户众多,应用场景复杂度全球最复杂。在中国精心打磨的产品几乎可以应用到任何地方。以OceanBase数据库为例,在成功应用于蚂蚁金服之后,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PayTM(印度)的核心系统也全面使用了OceanBase数据库。——一个“中兴案”充分暴露了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然而,祸靠福,福靠祸。所谓“危”与“机”并存。“中兴案”既是教训,也是动力。强大的拉动可能会加速“破局”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