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不断涌现,销量持续攀升。特斯拉、蔚蓝、小鹏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也逐渐为我们所熟知。除了出色的整车性能这一众多新能源汽车的主打卖点,智能化也是各家厂商竞争的重要领域。要实现智能化,需要大量的传感器!一辆普通的家用车上有近百个传感器,豪华轿车上多达200个。以自动驾驶为目标的智能电动汽车需要多少个传感器来支撑?我们先了解一下自动驾驶系统的结构,它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以特斯拉和WAYMO的两款智能驾驶感知层方案为例。可以发现,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层是结合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使用的。但由于各传感元件原理不同,在成本、性能、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自动驾驶传感器或多或少存在盲点。这时候就需要将各种传感器相互融合,进行重叠和数据融合。例如,当摄像头处于弱光环境时,雷达可以辅助自动驾驶的感知功能。在以上产品中,最有前途的是车载摄像头。据ICVTank数据显示,2020年车载摄像头的价格将在1000元左右,带芯片+算法的前视摄像头,不带芯片的500万像素摄像头仅需200元。随着ADAS和自动驾驶的逐渐深入,预计未来车载摄像头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将达到270亿美元。当然,除此之外、GPS和IMU也是自动驾驶的重要辅助技术。GPS定位系统大家都很熟悉,但是IMU可能有点陌生。它的中文名称是惯性测量单元,通常由陀螺仪、加速度计和算法处理单元组成。通过测量加速度和旋转角度获得身体的运动轨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并非每时每刻都能接收到良好的GPS信号,有时信号较差时,汽车在定位系统中的位置会突然发生变化。此时IMU可以验证GPS信息是否正确,并可以在信号消失时实现短时间的短时导航。以网课为例。GPS相当于远程老师,可以为你提供专业指导,而IMU相当于你身边的监督员,在网络不畅的时候看你是否还在学习,在网络不畅的时候监督你继续学习断开连接。学习。当然,这样的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总的来说就是线上线下双重验证。一个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多少个传感器来完成?从目前的市场解决方案来看,不同厂商根据自身的整车价格定位有不同的策略。然而,各种传感器有相互协作的趋势。无论是激光雷达、超声波、毫米波、摄像头还是GPS、IMU、加速度计、陀螺仪,都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必备的传感器。国内厂商在这些传感器的生产上与国外优秀厂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有一些特定领域速腾、大疆、华为、深迪半导体等公司已经崭露头角,并在不断进步。作为我国最大的智能汽车消费市场,自动驾驶的实施需要中国企业的合作和参与,传感器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企业的完善。希望在未来,我们会有更安全、更便捷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