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算法终于被“整改”了!

时间:2023-03-21 13:51:35 科技观察

9月29日,国家网信办会同中央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新办发〔2021〕7号文,以下简称“文件”),即第一份正式的官方算法综合治理文件,也是肯定算法作用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明确了“管理好、使用好、开发好、算法应用好”的方向,这对很多互联网公司和目前市场上领先的算法应用产品来说是比较好的。国家网信办此前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居然批评了算法推荐的一些弊端,这应该真的让很多算法推荐的产品汗流浃背。这并不是说人生的悲欢离合来得太快,而是算法确实是一把双刃剑。算法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高明,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强调发展和“综合治理”应该成为未来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阿星对算法发展的经验和观察,以及目前对文件精神的应用和初步解读,为算法测评定下基调。(1)近年来饱受争议但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算法”。从2012年今日头条上线算起,该算法在中国已经使用了近十年。当然,算法不是中国互联网人发明的。最早应用算法的互联网公司是亚马逊,但亚马逊只是将ItemCF算法放在基于账户间物品(比如购买同一本书的用户)的推荐中,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信息分发领域,这项工作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发扬光大。不难看出,该算法应用的前提是获取需要用户授权的基于账号的上网行为数据。也就是说,应用程序必须获取用户的部分“隐私数据”才能进行信息匹配。这其实就是算法的“基因”,这也是算法平台本身能够依靠广告模式盈利的基础。广告本身可以作为信息匹配到用户;发布的内容、数据等是算法推荐的“媒介”。2015年,在信息流平台比较火爆的时候,其实也是今日头条本身正式成为头条新闻终端的时候。、搜索模式,各种垂直新闻产品都在尝试模仿和借鉴今日头条的模式。甚至在2017年,公众号也推出了看一看的信息流。算法模型也给很多适配传统媒体、PC端门户、微信的创意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过去,作者不需要管理流量,不需要迎合观众的需求,只需要有一个好的布局。频道上的流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信息流产品冷启动期,信息对用户开放,是“信息找人”。不是由用户订阅模式决定的,而是算法“推荐”的;那么产品系统是基于用户点击某些内容的频率。、完成时间和参与深度进行“测试”和“抽奖”,从而推荐相应的兴趣类目内容和相应的感兴趣的作者内容;这种稳定的推荐机制就是“算法”。但是,这种完全由机器代替编辑进行信息识别、品尝、筛选和发布的模式,肯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运行。如果没有优质的作者和内容生态,一切都将毫无用处。事实上,随着算法的广泛应用,对算法的批评也在不断增加,逐渐从信息层面上升到社会影响层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低头条泛滥,二是内容传递和抄袭,造号者众多;三是形成用户认知的信息茧;四是用户成瘾等;五是骑手被算法控制在系统;第六是短视频喂养理论。但是算法本身越来越火,至少在阿星熟悉的内容领域,这种算法模型可以为一些草根内容创作者带来流量,并且基于平台流量的变现还有相应的流量补贴.随着各品类内容生产者(主要是在微信生态中拿不到流量的中端内容生产者)的不断引入,甚至微博、知乎、公众号等账号内容创作者、KOL、网红等纷纷涌入入驻今日头条,一些信息终端抵挡不住今日头条融资的诱惑,纷纷转向信息流,有的干脆摒弃了以往的内容编辑审核模式,内容质量大幅水化。不适应快速流失,却在邯郸学习,如今以新闻资讯为主的媒体应用,又回到了编辑审查模式;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浏览器以及一些工具和应用相继打通了信息流。.一时间,因为“算法没有价值”而饱受争议,以至于很多互联网大公司其实不会宣传自己的算法优势。笔者认为,当算法的状态已经在综合治理文件中得到客观评价,在物尽其用的情况下,一些算法服务商对算法的解读是恰当的,最好保持相应的“透明度和透明度”。可解释性”。文件规定,在完善算法安全治理机制的同时,建设其监管体系,明确提出算法正确导向,引导“算法向善”。(2)算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的前沿技术。在内容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今日头条和百度应用,还有快手、抖音、小红书、知乎等;电商领域,有淘宝、拼多多、京东;在本地生活服务中,美团、饿了么等其实都是用算法模型来给骑手匹配订单。目前坚持不使用算法作为主流推荐的只有微信,它严重依赖社交关系链,需要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算法逐渐潜移默化地成为互联网产品主流信息呈现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在短视频平台逐渐兴起后,该算法仅在短视频平台上得到应用,才真正形成巨大的破圈影响力,成为影响网民的娱乐方式,一个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重要平台。甚至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以算法为主导的“信息找人”产品,确实对微信以及朋友圈式的“人找信息”模式产生了影响。在短视频+直播领域,抖音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手机版,是一种用户扫码的“视频媒体方式”;相得益彰,突出平台上提供给用户的美食、美景、非遗、音乐、艺术、美妆、高水平的内容,让这些内容破圈吸粉;在抖音自身的流量超越快手后,逐渐扩展到娱乐、新闻、编辑评论、Vlog等大众感兴趣的领域。大量的原创内容和博主开始出现。因为短视频方法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信息创造价值”的产品。在抖音之前,其实中国一直缺少一个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媒体平台。Facebook对tiktok的模仿从产品模仿到起诉。此次收购其实真正引起了人们对算法技术的关注,而打破抖音收购风险僵局的是,商务部及时将算法技术本身作为不能转让出境的技术推出。时至今日,Tiktok仍在字节跳动手中。据9月27日消息,tiktok在全球拥有10亿月活跃用户。可以看出,算法推荐技术作为继搜索引擎之后的新一代互联网产品技术,在国内已经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而算法、算力和大数据应用场景本身构成了相应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文件规定,“坚持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我国算法创新研究,保护算法知识产权,加强自主研发算法部署推广,增强我国算法核心竞争力。“(3)是时候重新审视算法技术了。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支持,手机成为人类历史上使用门槛最低、功能最丰富、商业价值最大、应用生态最成熟的媒介。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该方向实际上为大众媒体和自媒体评论和观察算法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也为企业和个人应用算法提供了灵感。对于自媒体和自媒体,应该如何看待算法?作者在《媒体化战略》一书中认为“算法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从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到门户媒体推广的搜索引擎模式,再到兴趣引擎的算法推荐、融合社交关系链的社交算法推荐,信息分发都是基于用户数据的。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信息分发效率的竞争,即谁能尽可能低成本、快速、准确地向用户分发内容,谁就获胜。”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重视算法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一方面,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媒体,都不可能靠算法来搭建流量平台。使用垂直媒体或自媒体,必须入驻开放的互联网流量生态,需要了解平台相关的算法推荐规则;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分发机制实际上已经一直以来确定的线上零售运营模式,在算法阶段,电商平台、本地生活平台、内容电商平台实际上都是基于用户兴趣图谱推荐,相应的品牌营销模式逐渐被信息流广告主导、直播网红带货、UGC用户种草等等,基本上都离不开算法的应用。国家层面对算法的综合治理是舆论和互联网行业监管的重要内容,也对一些算法产生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制约;如果工信部要求互联网与合法链接互联互通,实际上有利于打破平台内部部署算法信息的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平台信息接入选择;尤其是当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系统在信息流通方面的互通正在进行时,算法融合创新也将提上议事日程。作者曾在《媒体化战略》的第13章219页写道:“未来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发展将结合兴趣引擎+关注推荐引擎两种分发模式,更多地推荐媒体生态环境深入,提供互联网内容运营、用户运营、平台生态,产生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