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超融合的使用寿命受限于云的爆发

时间:2023-03-21 01:01:02 科技观察

对于传统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部署,超融合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从2015年开始,由SDX演化而来的HCI,将计算、存储、网络整合为虚拟资源包,通过一站式管控,为客户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共享云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一些替代解决方案的出现,超融合市场的寿命受到云市场快速增长的限制。超融合的寿命受限于云爆发(图片来自爱国者网)私有云的演进超融合是私有云的融合和演进,私有云基于通用硬件平台,围绕虚拟化构建。超融合的各个组件由虚拟化引擎统一控制,比如软件定义存储,由虚拟机控制器CVM管理。与传统的本地解决方案相比,超融合交付的特点类似于分布式分发,可以横向扩展。一些企业还将其列为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替代方案之一。虚拟化是超融合基础架构(HCI)的核心。对应的英文单词是“Hyper-ConvergedInfrastructure”。解决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首先,超融合架构是从存储衍生出来的,从SAN到SDS的分布式。其次,超融合是基于虚拟化的,所以OpenStack加Ceph算不算超融合还有待商榷。软件定义成趋势研究公司IDC预测,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超融合基础设施收入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68%。排名前四的制造商实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企业也在积极参与这个市场。与传统的服务器存储模式相比,HCI的交付方式更适合软件定义的趋势,与传统IT架构相比可以节省70%的部署时间,运维成本也降低了60%%与传统IT架构相比。HCI资源池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增加数据中心节点横向扩展资源池,方便工作负载的上线和迁移。SDDC作为构建下一代SDDC的重要基础,必须通过。超融合在替代传统IT架构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和成本红利自不必说,但这个方案并不完美。事实上,即便是像Nutanix这样的超融合巨头,也不甘将自己局限在HCI领域,而是早早就进入了公有云市场,并与GCP达成了合作,NutanixCalm也提供了对AWS和Azure的支持.在工作模式方面,Calm可以从底层架构中检索应用环境,针对不同的工作负载推荐相应的云服务,并在多个云环境之间迁移。数据趋向于成为孤岛对于企业级客户来说,超融合系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IT问题,它只是简化了现有IT系统资源的交付和部署。如果采用超融合方案,意味着资源将以打包的形式提供,与外部存储数据的兼容不完善,容易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大型数据中心在部署超融合架构时,也会选择不同的业务属性。因此,不同HCI之间的连接也存在问题,进而影响统一管理的效率。共享资源难以平衡过去,数据共享需要分布式文件系统或NAS,这不是超融合的强项。数据存储被视为数据中心的核心资源,超融合的概念就是共享。这种特性会导致计算、网络和存储相互“平衡”资源配比。考虑到计算离不开存储,就出现了跷跷板效应,即一方资源占用率的提高抑制了另一方的资源使用。研发成本高在企业级市场,一个简单易用的系统往往有着复杂的后端研发流程,超融合也不例外。例如,HCI需要一个CVM虚拟机控制器来连接物理主机并控制虚拟机。配置起来并不容易。毕竟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对硬件平台的要求不同,融合也会增加相互适配的难度。同时,超融合架构中的计算、存储、冗余也需要配置独立的虚拟网络,更不用说物理资源共享的部署和隔离。当出现故障时,由于问题出现在盒子中,外部分析和诊断将变得更加困难。结语超融合在简化IT架构方面的红利并没有消失,但从长远来看离不开生态的支持,否则很难攻破Nutanix和VMware的防线。就HCI本身而言,就像AWS以EC2和S3起家一样,超融合只是企业构建基础设施的手段之一,上层需要丰富的功能,才能与大众擦出更多火花云和混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