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科技时代隐藏的职业危机

时间:2023-03-20 17:17:52 科技观察

有一天,我们的编辑组分享了有关失业排名的消息。前十名中有写作行业的编辑和记者。同事们笑道:“我以后去天桥。”卖袜子吧。”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个新闻,总觉得文字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语言,更何况中文这么博大精深。事情的严重性,危机感今年,除了传遍大街小巷的王宝强马蓉离婚事件,还有传遍大江南北的AlphaGo打败李世石的事件,所以,AI,一门逆天的科技,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对它印象深刻,这种强大的科技算法,与此同时,有些人(比如我)可能不得不择业忧虑对于AlphaGo打败李世石,大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这不是人工智能的胜利,而是人类的胜利”,因为人工智能出自人类之手,这是一个进一步的印象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实我也很认同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也很和谐。也有人说人工智能不可怕,因为技术要等成熟了,不能太快普及,也不至于让很多人失业。但展望未来,我也有些害怕。2013年有一部很文艺的电影,叫做《Her》,讲述了一个男人在感情上受挫,爱上了一个女声操作系统的故事。当然,这发生在2025年,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恰好是在2013年,那时候我连AI是什么都不知道。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废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了这部电影,索性又去看了一遍,终于明白为什么剪辑行业会被淘汰了。电影里的男主其实是一个编辑,一个专门写情书的编辑,不过重点就在这里。情书是需要更细腻情感的人写的。能把写情书当成职业,说明男主感情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感情上并不顺利的人,却对一个操作系统产生了感情。从演员的角度来说,他和操作系统比较有默契,在那个年代和操作系统交朋友的人不在少数。现在我真的无法想象爱上一个个说话的Siri。顶多打发无聊的时间。那时候的操作系统已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了,语气控制得很好,甚至可以揣测人心。拟人化不可怕吗?有多久没有听到“剥棉花、打被套”的叫声了,菜市场里也很难见到秤砣,工厂流水线上几乎没有人工作业是吧?他们都去哪儿了?机器效率极高,坏了不放假,成为替代人工作业的首选。事实上,剪辑这个职业可能会被AI取代。从表面上看,这与用机器代替人工是一样的。Facebook取消了“热门话题”的人工编辑团队,导致该平台出现假新闻。机器算法取代了人工编辑团队。人工智能已经在科技、医疗、教育、购物、交通等各个领域扎实落地,机器在内容领域的应用将使内容分发更加高效。淘宝、京东之类的购物,腾讯、一点之类的新闻,总会有“猜你喜欢什么”这样的频道。根据用户浏览方向的算法分析,为您推荐相关新闻和条目。这种工作是人工编辑无法完成的。因为人工编辑干预的内容量有限,又不能很好地分析用户的个体差异,这种工作交给算法是最合适的。但像Facebook这样解雇人类编辑,将编辑工作交给算法是否合适?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并不是因为我是编辑我觉得这种裁员不合适,而是因为有些东西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工,道理很简单,单纯依靠机器很容易导致内容质量下降,反而会造就鸡汤党和头条党的天地。记得以前生物课老师讲过克隆技术,各种报道说应该禁止克隆,威胁我们的和谐生活;看完动画片和电影,提到机器人是多么的无所不能,甚至爱上了人。照顾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们了。现在有了人工智能。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是克隆技术和机器人的进化版。人们说不,但他们的身体是诚实的。对科技的追求,对生活升级的渴望其实无可厚非,就像我小时候希望有个机器人来帮我写作业一样。所以我决定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替换了,我会做些什么来养活自己。在升级你的生活之前,想一想你可以做些什么来享受它。不过还是希望领导不要有裁掉我的想法(双手合十向领导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