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会抢走你的饭碗吗?

时间:2023-03-19 21:38:37 科技观察

科技浪潮汹涌。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送货、快递、纯电动无人车发布等新闻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很多人担心,一旦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流通和出行行业,会不会造成现有劳动力的失业?其实,这种担忧并不新鲜。在2016年AlphaGO击败人类顶级棋手后,对机器取代人类的关注达到顶峰。Yuval在《未来简史》提到了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33年人工智能的替代率:99%的电话推销员、99%的保险代理人、98%的体育裁判、97%的收银员、96%的厨师、94%服务员,94%律师,91%导游,89%面包师,89%公共汽车司机,88%建筑工人,86%兽医,84%保安人员,83%船员,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员67%。各行业整体替代率为47%。这些岗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标准化程度高,规则性强,多为体力劳动。事实上,这些工作由机器来完成并不一定是坏事。2020年,一篇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利用算法压榨劳动者的担忧。在现有算法的背景下,外卖员与死神赛跑,与交警较量,与红灯交友。如果机器人取代送餐员,用大数据计算红灯和机车的路线,能否理想地解决这个困境?科技发展的目标不就是把人类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吗?繁重的工作由机器完成,人类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这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理想社会。可能有人会问,外卖员和司机的饭碗被机器人抢了怎么办?在互联网外卖平台和出行平台出现之前,中国的外卖员和共享汽车司机远少于今天。他们可能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因为新技术和平台的出现,被优厚的待遇所吸引,他走出了一个落后的小城市,成为了大城市建设的一员。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忠诚度。一旦高薪工作机会出现,转行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如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未来的职业将更加注重劳动力的软技能,如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主动学习、创造力等.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淘汰一些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工作而拒绝进步。而且,人工智能也有其局限性,不能从事需要大量经验和创造力的职业,比如医生、设计师、画家等。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利用过去的大量历史数据来近似模拟人类的经验。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存储大量数据并使用优化算法快速执行计算。但是,与人脑相比,人工智能根本算不上“智能”。人工智能无法举一反三,无法突破自身的数据和算法框架。因此,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算是弱人工智能,是指专注于并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而与之相对应的强人工智能是指可以完成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有自我意识。许多科学家不相信人类可以创造出像上帝一样的自主机器人。尽管科技公司一直在推动机器人的作用,但我们仍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场景存在很强的局限性。例如,机器人快递仅限于数字化高度发达的特定区域或城市,道路平坦,区域有限,运营路线固定。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推进只能从数字化程度高的城市开始,慢慢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硬件成本。纯电动无人车的产品已经上市,但目前的自动驾驶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一般自动级别达到第三级L3。到辅助驾驶功能。无人驾驶汽车要全面实现民用化,完全取代司机这个职业,还为时过早。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我们更愿意相信机器和人类协同完成复杂的任务。劳动可以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完全依靠机器进行劳动既不可取,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