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6月3日报道,《宽带来袭,百日大战,我来打倒××》。滑动屏幕。当人们在质疑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同时感叹运营商之间的遭遇时,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恶性竞争的例子被微信朋友圈扒了出来,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发生了运营商割光缆的事件,让人回味无穷几年前校园营销的紧张景象。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宽带接入市场的开放,一些地方运营商恶性竞争的迹象开始抬头。如果不及时制止,很可能重蹈既有企业利益又有行业形象的覆辙。恶性竞争损害企业自身利益。过去经营者为了抢占市场的不合理做法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后的结果是“损妻弃军”。比如在宽带驻地网中,过去运营商垄断了小区宽带的独家经营权。他们不仅向开发商支付了高额的“入门费”,还主动承担了本应由开发商承担的网络设备建设成本。直到两部委联合出台保障用户选择自由、鼓励运营商共建共享的光纤到户国家标准,新建小区的宽带建设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强制的。实践证明,多家运营商的公平接入基本不会影响强势运营商的市场份额。然而,十年来,运营商为此花了多少“冤枉钱”?再比如当年的校园营销。据称,仅此一项活动,一家电信公司就花费了近亿元的公关费用。有的公司包车在火车站、汽车站迎接应届生。进校后,他们派发了大量的生活用品,从牙膏牙刷到洗脸盆和被褥,甚至还送来了自行车和电动车。如果所有企业都坐下来算账,可能会“亏本赚”,白费功夫。目前,经营者的收入和利润逐年下降。如果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还蒙在鼓里,只会让本就艰难的企业日子雪上加霜。恶性竞争损害行业整体形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其社会形象密不可分,而行业的社会形象又与企业行为密切相关。一些草根运营商,有时为了眼前的营销业绩和一时的市场份额,在用户面前互相撕逼、互相诽谤,甚至出现辱骂、打架等过激行为。如此一来,广大用户又将如何看待通信行业呢?新闻媒体将如何看待通信行业?运营商经常会很委屈地问:为什么我们出台了那么多措施,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提速降费”要求,老百姓却不“买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去运营商打“恶性价格战”抢夺用户。公众习惯性地认为通信行业是垄断行业,运营商“有钱”。掉也不过分。恶性竞争损害了通信行业的形象,运营商长期陷入用户诟病、媒体诟病的怪圈。令人欣喜的是,在政府监管部门的重磅管控下,通信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以及运营商自律意识的转变,近两年类似校园营销的恶性竞争已经渐渐消散。竞争趋于理性,这样的好局面理应保持下去。一些地方恶性竞争的苗头要引起重视,政府和企业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死灰复燃。放眼整个信息通信市场,通信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OTT业务跨界竞争和挑战。2015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0.8%,创历史新低。其中,语音服务收入同比下降12.7%,移动短信服务收入同比下降10.4%。发展堪忧。市场经济鼓励竞争,但竞争不是生死存亡,而是提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远景要胸怀宽广”,网络强国、“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运营商应积极进行创新转型移动互联网,不断开辟新的机遇。蓝海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