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最近苦不堪言。 Facebook自换了马甲“Meta”以来,争议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在此期间,Meta和欧盟委员会一直在用户数据转移问题上陷入僵局。 根据新的欧盟数据保护法的要求,在欧盟范围内收集用户数据的公司需要在欧洲的服务器上存储和处理数据。但是,Facebook和Instagram的部分数据驻留在美国服务器上。 无论这场双方的斗争会持续多久,外界一直质疑Meta可能存在的数据隐私泄露问题。 时代趋势:全球互联网隐私政策收紧 大数据,个人隐私的透明化直接为网络营销带来可观的红利。平台可以利用海量数据,包括个人信息、兴趣偏好、行为数据等,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识别、分类和详细跟踪。 随着个人隐私保护的加强,像Meta这样靠个性化推荐算法赚钱的公司开始陷入困境。其中,苹果新隐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新规定下,广告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跟踪社交广告的效果和方式,这对Meta旗下Instagram和Facebook精准定位用户的定向广告商业模式造成了严重损害。 据了解,Meta高达97.5%的收入来自广告。“苹果”确实击中了Meta的软肋,这从Meta2月初发布的“惨烈”财报中可以看出一斑。 近年来,随着数据泄露的频率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大力加强对个人数据的监管。因为大量人群的私人数据群像,往往能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战略意义重大。如果在底层设计中没有实现数据保护,可能会带来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早在2018年5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就开始生效,这给包括谷歌、Meta在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带来了很大的限制。2021年4月,苹果的ATT(AppTrackingTransparency)功能将正式上线。一段时间后,不少互联网公司的用户增长率、广告收入等指标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主要互联网公司曾尝试测试一种名为互联网广告识别(CAID)的工具来绕过苹果的隐私调整,但苹果随即发出警告——不要试图绕过隐私功能,否则该应用程序将从货架上删除。 长期以来,国内互联网公司对个人隐私数据挖掘和追踪的依赖程度不亚于国外同行。开发者收集用户数据,用于描述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广告推送。这种商业模式似乎已经到了临界点。要知道,IOS已经开了个头,或许Android、Windows等系统开始全面的隐私保护只是时间问题。 个性化推荐的“商” 追本溯源,隐私新政影响如此之广,其根本原因在于所有号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都是基于海量用户数据的收集在互联网上,很多时候用户“不知道”,大家只会刷刷几乎没人会仔细看的下载条款,惯性地点击“同意授权”。 更离谱的是,有些平台甚至会抓取用户平时说话的内容进行精准推送。笔者曾经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聊到某款手表,后来在使用电商工具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品牌的推送。当然,笔者之前也没有在这个平台上搜索过“watch”。 当然,有些用户可能对这种个性化推荐感觉不错。毕竟很方便。一方面,它降低了搜索成本。另一方面,推荐的内容也不错,符合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也有网友会调侃:有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有时候比我们自己更懂我们。 打开手机,几乎到处都能找到这样的“推荐”。无论是今日头条的“看见更大的世界”,还是小红书的“标记你的生活”,无论是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电商购物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还是生活服务平台美团而饿了么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进行精准推送,从而获得更高的用户粘性。 这些平台背后的开发者、产品经理和算法工程师想要创造出“让人上瘾”的产品。只要你留心,发现自己无事可做,打开手机里的各种应用程序,打开一个应用程序就控制不住浏览的欲望,你就可以意识到你在浪费时间和注意力免费帮别人赚钱。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社会困境),指出了这类科技公司的3个主要目标: EngagementGoal:增加你的使用率,让你一直刷屏 GrowGoal:让你回来,邀请尽可能多的朋友,让他们邀请更多的朋友 广告目标:确保一切按预期进行消化成一系列数据,算法将这些数据分类为各种标签,如“目标”发布在用户的身体。所以,你会发现,这种内容推送是那么的“精准”,以至于效果立竿见影,甚至可以说是“可控”。 更严重的是,一开始是“用户想看什么,平台就推什么”,当习惯养成后,就变成了“平台推什么,用户就看”,“个人意志和决策被“吞噬”得无声无息。 个人隐私保护的加强,不仅意味着企业不能擅自获取用户信息,更意味着不能擅自存储和使用用户信息。这是否那种标榜“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最终会走到尽头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大家应该提高警惕。在算法主导的世界里,你应该使用的是工具,而不是工具。”驯化”你。 Web3.0:你想加入游戏吗? 当传统搜索没落,个性化推荐的弊端暴露无遗时,Web3.0出现了。 什么是Web3.0?让我们从Web1.0开始和Web2.0。 Web1.0:互联网早期,谷歌、百度等公司凭借浏览器和搜索引擎迅速崛起。当时用户主要是接收信息,可以进行简单的内容查询和获取。当然,此时的网页无法准确猜测你的好恶,可能影响你的搜索结果和浏览时间的更多是界面设计或编辑推荐。 Web2.0:以Facebook、Instagram、QQ、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应用引领大众进入社交为王的时代。用户对互联网的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表现为用户更愿意生产相关内容。Web2.0模式以互联网巨头为核心,形成多元生态。核心互联网公司垄断了数据、价值和网络效应。用户在平台上提供内容、贡献数据,但平台最终归平台所有、控制和分发。大量的市场红利被平台分配,价值关系的扭曲使矛盾逐渐激化。 而今天的Web3.0更多的是指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后的Web3.0。也就是说,基于区块链技术,在Web3.0世界中,用户数据隐私将通过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储得到充分保护。的价值,也可以根据用户与他人签订的协议进行分配。正如YouTube首席产品官NeilMohan所描述的:“Web3.0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验证’的区块链加密方式,比如借助NFT,有望让粉丝‘拥有’他们最喜欢的创作者内容。” 总之,在Web3.0模式下,使用区块链协议,用户数据会有很高的确定性。在此前提下,平台方将不再拥有我们的数据,“谁创造,谁拥有”的价值信念将回归。 当传统搜索没落,个性化推荐前景不明时,Web3.0的出现是否会带来颠覆性的答案?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