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新奇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像远古传说的洪水一样迅速“淹没”整个社会,破坏和改变旧世界的边界坐标.一方面,它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难以想象的风险……我一直怀着欢迎和恐惧的矛盾心理来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2016年3月,观看了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全过程,比赛结束后,我每天都失眠很久。作为一名研究思维的学者,我深知人工智能进化速度的恐怖和人脑升级的难度。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已经跨越了一个重要的“奇点”——具有独立的创造力。虽然这种创造力还很不成熟和低级,但在每秒万亿次的恐怖计算能力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很快就会成长到让人类目瞪口呆的程度。果不其然,2017年4日,笔名“Master”的AlphaGo以60:0的战绩横扫所有人类围棋高手,宣告了人类在围棋领域不可能取胜。它的棋艺在半年内就进化到了人类。不得不仰视的境界,在进化后的AlphaGo面前,人类九段棋手就像棋童一样幼稚笨拙。也许有人会认为,AlphaGo再聪明,也不过是困在围棋棋盘上的一条“狗”而已。它距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还很遥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可以高枕无忧。很多学者一直在安抚大众,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可怕,人类完全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反正我是不相信那些盲目乐观专家的言论的。在训练期间,我一直坚持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学员们对李诗诗和阿尔法狗的战斗的关注程度。总结起来,60%的人并没有什么感觉,30%的人有“狼来了”的危机感,但第二天醒来就忘记了。只有约10%的人因此度过了一个星期的失眠,认为这件事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始准备转型和规划未来。之前和两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朋友提到他最近刚接手一家亏损的大型儿童娱乐场所。他一上任,就把原本100多人的公司裁减到只有十几个人。而对于他之前职业岗位的“空缺”,则通过传感器、摄像头、互联网、电脑、微信、业务外包等科技手段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和消化。听他说的,感觉很像沃尔玛推出的无人便利店商业模式。总而言之,就是利用各种新技术“减人增效”。听完这个案例,您是否还觉得人工智能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很遥远?有学者预测,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企业,都将是大危机之年,也是大变革之年。当危机来临时,作为一个独立的“智能”组织,应对之道就是减少身上多余的负资产,先活下来再谈其他。大家可以上网阅读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在葛底斯堡发表的“百日新政”宣言。其核心思想是“开源+节流”。就简单多了,其实就一个字:剁,剁,剁!当多余的人和多余的业务被砍掉的时候,正是新技术如野草般疯狂生长的好时机,所以我们会在2019年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井喷式爆发。这些技术首先广泛应用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商业领域,然后迅速扩散到政府机构、学校教育、公共事业等相对稳定的领域。到头来,人们原本习以为常的安定祥和的生活和工作,将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据我预测,“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个新职业在未来几年会非常火爆。该专业主要训练人工智能学会思考,处理各种专业问题,进而替代人类的工作。例如,一位法律专家训练AlphaGo如何收集数据和提起诉讼。当它掌握了人类所有的法律套路后,它可以“变身”成数千个化身,复制无数专业的法律顾问来代替成千上万的人类。律师……未来,我们竞争的不是同行业的专家,而是永不停息进化的智能机器。在体力和智力都不如机器的时代,你的价值是什么,你靠什么生存?羊毛布?面对困境,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升级大脑,即培养更高层次的心智能力以适应未来动态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吸收更多的知识。因为现代人目前最缺乏的是高智能而不是知识信息。前几天,有网友问我:袁老师,网上那么多逻辑思维的书,读起来有用吗?我反问:如果你想学游泳,看游泳技巧的书有用吗?他恍然大悟:明白了,要理论联系实际!我知道他不是很懂,所以我补充说:你现在缺什么,补上就好。果然,他回答:我缺乏逻辑的透彻和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我打断他的陈述,继续问:你现在缺的是知识还是能力?他诚实地说:我缺乏能力。我无奈地说: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就知道看什么书了,赶紧多练多练!……一个人能力不足,却在努力学习,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一个典型的“大江南北”的真实故事。很遗憾,大多数现代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中国教育的成败,在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读书习以为常的读书人,不知道除了读书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学习方法。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之前很火的知识产品《得到》,因为在我讲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同学问我:袁老师,你的逻辑思维和罗胖子的逻辑思维有什么区别?关系?我觉得他推荐的《得到》很不错。天天都在听,为什么我的逻辑思维没有提高呢?我在心里苦笑。如果说听闲书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那么爬树也可以钓到鱼。但在现场,我一般都会笑着鼓励对方:我也经常看罗胖的视频,转发他的文章,内容还是不错的。多听一会儿,说不定就自然而然了。之所以不想多说,是因为大部分人不理解“增脑”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很麻烦。三言两语无法解释清楚,而且由于课间时间有限,干脆不讲了。爱学习爱读书没有错,只是心态水平有问题。如果先不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会浪费大量时间在低维层面的学习上,反而会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如果大脑维度按照低、中、高分为三个:低维度代表体验-发展方向:不断突破舒适区,增加更丰富的新体验。中维代表知识——发展方向:从基础知识到实用知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高维代表智能——发展方向:从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从逻辑思维到辩证思维。远古时代,人类在低维尺度上争夺大脑智慧,所以越长寿的人越聪明。俗话说,“家旧如宝”。有效引导青少年。近现代,人类在中维尺度上争夺脑力和智慧。会读书、会读书、有广博知识的人是有智慧的。因此,每个人都疯狂地追求高等教育,争夺谁拥有更多的知识。正常情况下,三维大脑是综合工作的。通常,有经验的人胜过没有经验的人,知识多的人胜过知识少的人。但是,也有一些反例。人读得越多,就越沉闷、乏味。这种异常情况如果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这都是高维尺度上的智能倒置造成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是没有那1%的灵感,99%的汗水都将白费。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没有1%的智慧,99%的经验,99%的知识,那一切都是白费。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就是一公斤花粉能不能变成一滴蜂蜜,就看你是熊还是蜜蜂了。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各类知识类APP都是非常好的工具。他们挖掘了现代人工作繁忙,无暇阅读的商机,大大节省了人们阅读的时间,也让花粉采集更加高效。如果你以前十天读一本书,现在借助这些应用程序,你可以一天读完二十本书的精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你是一只熊,无论你采集多少花粉,都不会变成一滴蜂蜜。在过去知识匮乏的时代,大家比拼谁采到的花粉多,质量高。然而,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聪明人早已开始悄然竞争升级,转而培养高智商,而不是收集更多的知识信息。前两天在深圳大脑网上看了一个网友转发的纪录片。讲的是哈佛大学的几个大学生做一个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项目。我被一个细节震惊了。在我们的图书馆里,大家不是静静地阅读,而是结对辩论。这是典型的智力培养模式。书籍只是作为激发话题和灵感的媒介。每个人都注重思维输出的训练,而不是知识信息的输入。这种大脑修炼速度,在中维知识层面“慢”,在高维智能层面“快”。专家读书是为了“酿蜜”,普通人读书是为了“积累粉丝”。修行的目标不同,境界高低判断!“30%的灵感+70%的知识”的思维VS“1%的灵感+99%的知识”的思维,哪个更好,哪个赢?需要强调的是,我从来不是一个认为知识没有用的人。相反,我的阅读量和对新知识、新技术前沿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常人。之所以要郑重提醒大家“远离”知识,升级大脑,是因为人工智能危机留给现代人蜕变的时间不多了。2019年,其对传统社会的破坏力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但这只是“毒牙”的开始,大多数人还有3-5年的准备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他们不能快速的从熊变成蜜蜂,那么再多的书也来不及了。无用”。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看高智能的三个公式:机器大脑高智能=低级算法+大数据+超快计算能力人脑高智能=高级算法+小数据+普通慢算力(机器脑+人脑)高智能=高级算法+大数据+超快算力对比这三个公式不难发现,人类的优势在于先进他们大脑的算法,也就是高级逻辑思维,而不是有大数据。对于数据,如果你和机器大脑竞争知识、信息和数据量,那纯粹是自杀。也许有人会反驳,所以不要我们多看书?当然不是,我只是提醒大家把学习时间做一个正确的2/8划分,就是把8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升级大脑算法上,2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提升大脑算法上你在知识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但荒谬的是,传统教育普遍将99.9%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知识学习,而将0.1%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升级大脑算法。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批评传统教育:“人们为了考试,不管愿不愿意,都得把这些垃圾塞进脑袋里。我考了整整一年,什么思想都烦透了。”关于科学问题。”“目前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完全扼杀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这真是一个奇迹。”不幸的是,恩斯坦在学生时代所遭受的死记硬背的痛苦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学生们的脑子里基本上塞满了大量的知识和理论,时间被各种补习班瓜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知道,这是一种干湖打鱼的教育方式,属于邪门武功,但为了考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大家还是得喝毒药解渴,着眼于眼前利益,不断粗暴地榨取孩子的学习潜能。不管长此以往是否会给孩子留下智力缺陷。庄子说:“我的生命有极限,我的知识没有极限。有极限,从无到有,就到此为止了!”。从宏观上看,人类智能进化的路径在知识上并不总是“加法”,也有“减法”。用辩证螺旋原理来解释,大脑发育的初始阶段是做知识的“加法”,但当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大脑需要逆向做知识的“减法”,这样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这样的反动过程,惯性继续下滑,那么这种人的智慧就会永远停滞在低水平。老子说:多学多学,道日坏,一坏再坏,以致无事可做,无事可做。就是对这种不正常修慧过程的描述。所谓“无为”,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大脑内在的逻辑思维能力。当人们忘记了所有的知识,剩下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用,实则无所不能,可以普遍应用于任何领域的高级智能。“高级算法+小数据”是人类智慧的培养之道。叶落知天下之秋,见仁见智,掌握极少的信息,能够在模糊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这样的人才不愧为圣人和智者.不懂算法改进,只在数据增量上下功夫的,只是搭建了“两条腿的书柜”。这里我们假设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总值为100,那么天才可以达到100,大师可以达到80,专家可以达到50,精英可以达到30,大部分人只能达到1-10,还有一部分人还是在负水平。普通人的逻辑思维水平不高。这就是疯狂知识灌输教育模式的恶果,留下的智力缺陷。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逻辑思维值已经超过1,以其恐怖的进化速度,在3-5年内达到精英级别并不难。人的教育模式如果不能快速转变和改变,个人大脑的提升还是滞后的。如果动起来,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时间只会更快,倒逼人类社会变革。总而言之,未来人类社会的转型变革是大概率的必然事件。只是一些先知主动适应未来的变化,更多的人将被迫卷入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在这场巨变中,所有职场劳动者都要做好失业的心理准备。与以往失业时不同,他们可以在另一家公司找到相同的职位。这种失业的特点是熟悉的职位可能会完全消失。人们擅长的专业技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个时候,你需要重新学习,找一份新的工作,甚至自己创造一份工作,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机器大脑彻底打败人脑已经是当今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争论的只是这个时间点的速度。本次比赛过程如逆水行舟。如果人脑快速提升空间,这个时间点来得比较慢;如果人脑升维缓慢甚至降维逆转(沉迷于各种游戏刺激体验),那么这个时间点就会到来。快点。在全社会万物互联、机器智能水平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中,现代人必须懂得追求稀缺,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心智的升级中,努力提高智能,而不是继续坠入知识和信息的海洋。让头脑变得更碎片化,更不聪明。唯有追逐稀缺,才能与众不同,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