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工信部办公厅近日印发《2017年工业通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对2017年工业通信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力实施标准化推进工程,围绕产业生态链部署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标准加快制定重点标准和基础公益性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工作要点》提到,大力提升信息通信行业技术、服务和安全标准,同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国内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并发布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加快发展新型网络网络。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完善标准体系。附件:2017年工业通信行业标准化工作要点2017年工业通信行业标准化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十八届中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制造强国战略大局和网络强国,适应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以实施《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为抓手,大力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围绕产业生态链部署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重点标准和基本公益标准完善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规范、引领和社会保障作用。重点任务是:一、深入实施标准化改革举措,构建新的标准体系1、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强制性标准,整合梳理结论和强制性标准体系框架,积极推进现有强制性标准的整合修订和重点领域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强化政府在强制性标准制定中的责任,充分发挥发挥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大力提升强制性标准质量和水平,守住强制性标准底线,努力构建统一协调、科学合理、有效的强制性标准工业通信行业系统。2.持续优化完善推荐标准体系。全面完成工业通信行业推荐性标准和方案集中审查工作,通过确、修、废、转一批,着力解决推荐性标准体系存在交叉、矛盾、滞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协同性标准体系的配套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继续提高重点标准和基础标准在新推荐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中的比重,以及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节能和综合利用等公益性标准的比重,推动产业标准转型。建议标准纳入政府职责范围。3.大力培育和发展先进团体标准。研究制定《工业通信业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实施意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与技术力量共同制定团体标准各项指标全面超过政府标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组织开展“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遴选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的团体标准,支持其在全行业推广应用,提高团体标准的市场认可度和认可度。社会影响力,引领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2.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快制定相关标准,认真落实《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的相关要求,结合新材料、软件、信息技术、信息通信等领域发展指南和专项规划实施产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绿色制造三大标准化升级工程,持续提升消费品质量标准水平,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绿色制造步伐。网络电源。4、实施产业基地标准化升级工程。以破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环节和共性技术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产业基础标准体系现状,明确标准完善方向和重点领域,着力抓好产业基础标准之间的衔接以及相关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聚焦高端数控机床等制造业高端配套基础领域,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与用户、整机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核心基础件(件)、先进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基础制定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标准,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基础标准体系。5.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以服务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建设为目标,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标准化需求,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统筹协调,修整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进智能制造一体化制造业标准体系进入工业化和工业化融合。紧紧围绕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汇聚产学研用各方、产业生态圈各环节,共同制定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化技术体系。6.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以服务绿色产业生态链建设为目标,深入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绿色评价、绿色工厂和再制造技术等绿色制造发展方向,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标准体系的层次设计。根据,围绕钢铁、建材、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以发展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为重点,加快制修订相关标准,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7.继续提高消费品质量标准水平。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紧扣消费品质量安全要素,加快建立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的消费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完善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相衔接的推荐性标准体系,并促进消费品标准。从消费导向到服务导向。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比分析,加快制修订相关标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消费品标准,提高消费品国内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促进国内国际标准的实现。出口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八、编制完成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为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编制完成“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合理界定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的关系,结合标准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家标准结合行业标准、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明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有效发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对工业通信行业标准制定的指导作用。九、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针对《中国制造2025》涉及面广、融合发展程度高的重点领域,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统筹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化工作,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提升标准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将两化与智能制造一体化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统一协调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指导制定制定两化融合基础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加快应用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在总结军民通用标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信息通信行业技术、服务和安全标准水平,同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国内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发布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加快推进5G产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应用网络新技术标准,完善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四、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促进我国标准“走出去”10、继续提高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国际标准转化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转化。在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中,优先实施国际标准转化项目,推动在基本方法、产品质量、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不断提高行业水平。整体技术水平达到行业标准。11.大力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外文版编制等标准化互联互通项目,支持国内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对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标准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应用。围绕我国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支持我国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工作,推动我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加强我国的工业。国际竞争力。五、加强标准宣传贯彻,有效发挥标准作用12.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力度。建立健全标准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重大标准信息,公布标准化工作成果。鼓励各类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专业机构和技术组织对用户、生产者和检测认证机构开展标准宣贯培训,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等环节达标。支持有关单位选择消费者关注的领域,制作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标准宣传贯彻材料,积极宣传普及标准。通过消费者标准意识的提升,形成逆向发力机制,促使生产企业增强执行标准的主动性和内生动力。六、持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十三、完善标准化管理规章制度。根据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需要,不断完善《工业和通信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和要求》《工业和通信业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推进实施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研究起草《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管理办法》,规范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的设立、运行、调整和监督,引导各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研究起草《行业标准外文版编制工作要求》,规范和指导行业标准外文版编写工作。14.加强行业标准制定等管理工作。加大对重点标准和基础公益性标准的支持力度,逐步减少一般行业标准项目。推进“技术、专利、标准”同步研发新模式,妥善处理标准中的专利问题,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全过程管理,定期梳理调整项目进度,确保按期、按期完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部省标准化合作,继续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本区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组织申报并承担行业标准制定任务,推动本区企业实施标准.15.加大标准化工作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标准化推进项目、重点领域和基础公益性标准制定、推进标准国际化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等专项资金,用于重大技术标准研究、试验验证、产业化、应用推广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地方有关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化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