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来袭,物联网发展按下快进键一年来,中央七次会议都强调要加快新基建布局。物联网作为新基建中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激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催化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旺盛,5G商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物联网发展的网络连接瓶颈。在政策的支持下,物联网必将在新基建浪潮中迎来爆发式增长。一、物联网在疫情中大显身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物联网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重要角色。全方位硬核支持疫情防控。在社区管理方面,人脸识别和热成像测温在社区人员身份识别、“非接触式”体温筛查、门禁无人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手机APP实时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协助业主远程控制“无接触”电梯;智能摄像头高效辅助社区人员管理,对人群聚集等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在人流管控方面,智能车牌识别、红外测温等技术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卡口等人员密集区域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排查效率;无人机巡查、高空喊话在城乡疫情防控中的灵活应用成为亮点。在医疗方面,将定位标签应用于医护人员、患者、医疗设备,不仅实现活动位置和运行轨迹的实时监控及越界预警,还为患者提供一键呼叫功能,从而提高了医疗和医疗。患者管理效率。多环节高效助力复工复产。在物流环节,物流信息自动匹配、智能组合,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司机端和用户端可以实时查看订单物流信息,及时掌握生产物料的发货状态;最后一公里仓储设施+无人配送物流系统,有效避免人员直接接触造成交叉感染。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与机械臂、AGV智能小车等智能装备高度互联,打造无人化生产线,可显着缓解疫情期间人员不足的压力;实时数据与云平台对接,可实现产线远程操作可视化,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参数。在运维环节,智能摄像头和物联网终端实时采集生产设备数据和现场监控图像,并上传至平台。工作人员可通过工业APP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和生产现场情况,远程掌握生产进度,监控事故预警;灵活运用巡检机器人,对能源管道、动力室、工厂生产、消防设备等进行巡检管理,可实现远程运维。2、物联网全面爆发的机会正在向行业降临。5G的商用和各种技术的融合创新,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G是名副其实的物联网成就。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5G只有20%用于人与人的交流,80%可能用于物联网。”当前,5G商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9年底,全国5G基站数量达到13万个,预计到2020年底将突破80万个。同时,5G、物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动了相互促进、融合的发展趋势,将推动物联网朝着万物智能连接、云端协同、智能决策的方向发展。满足自动驾驶、工业精准控制等低时延、高可靠的应用场景需求,也能满足智慧安防、智慧水务、城市等对时延不敏感的应用场景需求管网监控。在需求端,多重驱动力叠加激发物联网发展新动能。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大特征。是传统领域智能化改造、信息消费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传统领域的智能化改造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央和地方政策相继出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加快了智慧交通、智慧水利、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信息消费在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的浪潮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零售、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共享经济等信息消费领域迅速崛起。在新冠疫情催促下,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快速增长。线上下单、线下取货、无接触购物等模式创新成为引领大众消费、加速普及的新趋势。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需求将带动物联网传感终端的大规模部署,为物联网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政策方面,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新基建,激发行业发展积极性。近期,中央部委和各省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支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通知》,明确了5G+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建设的量化指标要求。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开展新基建相关规划或研究,相继出台各类政策文件,如上海制定《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深圳出台?、北京出台《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重庆市等发布《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指导意见》等,都将物联网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随着全国各省份2020年投资计划的出台,5G、物联网等“新基建”成为新的投资亮点。三、物联网发展展望产业、需求、政策等多层面的努力将为物联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物联网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万物互联将逐渐成为现实。预计未来几年互联网终端设施的数量将会增加。呈指数级增长。根据Statista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到310亿台,到2025年将增长到740亿台。中国是一个比较大的物联网连接市场,占全球近30%。消费物联网已进入大规模采用阶段。在消费物联网领域,基于Wi-Fi、蓝牙、Zigbee、Z-Wave等短距离连接技术的消费电子和智能家居应用成为主力军。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以TWS耳机、智能穿戴、智能音箱为代表的各类“电子+”产品将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娱乐、健康的方方面面,成为继手机之后的新必需品。带动消费电子新一轮高速增长。据相关预测,2024年仅我国智能穿戴设备需求量就将达到1.4亿台,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更多更深的延伸,渗透到家庭娱乐、家居控制、安防消防等领域,加速全场景智能化发展,为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据相关预测,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设备保有量将达到2.8亿台,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超过250亿美元,增长空间很大。智慧城市物联网进入大发展阶段。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这使得在智慧城市大规模建设物联网成为可能。目前,在政策、技术和需求的驱动下,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进入快车道。领域感知设施将面临规模化部署,城市要素加速标签化、感知化、智能化改造,共同构成城市“神经传导系统”,推动城市治理进入数字孪生时代,公共服务在抵达。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预期。以智能交通为例,传感设施的部署涉及三个场景:城市路口、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全国主要城市25万个交通路口计算,仅这部分市场规模就将达到2000亿元。生产性物联网进入大飞跃阶段。工业物联网将深入车间、生产线、设备,构建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柔性生产和智能服务全面落地。据GSMA预计,到2025年,全球工业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138亿,其中中国占比65%,市场规模巨大;农业物联网将贯穿农产品投入、种植、养殖、加工全过程,打造智慧农业新模式,助力精准施肥、智慧防灾等应用遍地开花。据农业部预测,2020年我国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重将达到17%,未来增长空间依然广阔;电力物联网将打通发电、输电、配电、储能、用电等电力系统全过程。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推动配电自动化、智能无人巡检等应用加速普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到2025年我国接入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将超过10亿台,到2030年将超过20亿台。海量终端设施的接入需求是强,生产性物联网即将腾飞。四、发展建议1.加强统筹协调在物联网政策制定、规划、设施建设、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统筹协调。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各领域独立建设、碎片化严重,导致物联网发展处于分散部署、应用浅薄的状态。应进行横向整合,促进终端感知向单一多能力满足多行业应用。同向发展,加强传感设施共建共享、数据互联互通。2、完善标准体系物联网标准规范是物联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物联网具有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的特点。要建立健全物联网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协调制定企业标准。加强编码与标识、数据、接口、信息安全等各领域物联网应用标准制定。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联网运营。从平台侧到终端侧,统一涉及身份识别、边缘计算、平台数据等一系列行业级和国家级标准。我国应努力尽快形成“通用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框架,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行业发展。三、优化发展环境物联网很多领域的商业模式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产业链边界和分工不明确。制定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加快物联网相关检测、认证、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区或部门可设立政府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进入。特别是要抓住当前5G发展趋势,在部分重点领域开展基于5G+物联网的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进行规模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