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讲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就是感性模式。那么什么是感知模式呢?一般来说,所谓知觉模式就是对物体或物体的外在呈现所给予的感觉或感受。比如同一个电脑桌上放着电脑、鼠标或者其他物件,但是根据不同的人使用,感觉就完全不同,或凌乱,或整齐,或简单,更直观。差异可能来自于这些物体的不同风格、材料、颜色和纹理所传达的视觉感受。如果用在互联网的设计中,感知模式的例子可能包括:文本信息、布局、配色、布局、插图、图标、形状纹理、间距、交互或动画等,都作为具体的方式来表达感性设计。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感性设计是一种纯粹的外在视觉表达,但如果你想完全得到一些结果,就需要把这件事融入品牌的核心,随着产品的发展而发展。进而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强感知模型产品示例案例一:微信微信是一个拥有超过十亿用户的产品。随着版本的不断迭代,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因此,在产品体验上,也可能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情怀。但是,微信整体的感知模型设计的非常清晰。从桌面APP的logo到内页呈现的图标、颜色、按钮样式、交互反馈等,设计都非常统一。案例二:Instagram作为全球最流行的照片分享社区,自始至终都有非常明显的感知。APP整体简洁的设计让用户更专注于内容本身。看似看不见的品牌蓝色,似乎已经站稳了脚跟。它牢牢地融入了用户的大脑。这种感知不需要刻意放大,但用户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案例三:抖音是目前国内最火的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感知模型已经深深地印在了用户的脑海中。我觉得抖音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让TA被用户记住的:1.品牌属性,抖音的品牌属性就是让用户以最简单的方式记住TA,通过APP图标、启动画面的串联、启动按钮图形和品牌颜色;2.内容属性,具有自身平台气质的内容特征,抖音在最早期就以“酷”视频为特色,使其与快手明显区分开来;3.体验属性,大胆的全屏滑动视频交互与手机体验方式完美结合。感性模式的作用1.有助于传达品牌形象同领域的产品大多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由于近年来扁平化风格的盛行,产品类之间的产品同性推向了极端。因此,更需要通过感知模型的设计来区分。这种区别不仅是视觉上的差异,还来自于产品负责人对其产品方向的把控。书中提到了Spotify的例子。Spotify让人感觉温暖而个性化。虽然月活已经过亿,但依然给用户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除了功能之外,主要在于整体的图形风格、配色(黑绿品牌色比控制)、交互中的含蓄沉稳感、排版传达的感觉。从以上案例来看,基础体验是用户值得参与的重要环节,但感性模型的设计更多是源于产品拥有者想向用户传达什么样的品牌个性或品牌内核,Spotify的宁静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Spotify设计师想要传达的品牌核心2.感知模型感知模型的品牌传递主要是通过界面或者操作调性让用户去感知,让人记住。如果我们想让用户在界面上记住我们的产品,我们需要多考虑三个关键点:设计的独特性;设计的可识别性;以及设计的差异化程度。设计的独特性设计的独特性往往是通过我们的界面布局、图标、图像、交互体验方式、交互文字等一系列内容来确立的。我们经常可以在国外的软件中看到很多这些内容的好案例。依旧以instagram为例,ins风的极简设计是一贯的独特存在。除了在设计界面本身的研究之外,在内容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在图片浏览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大图的体验,保证一屏沉浸,不求效率。这与Instagram的高照片质量是分不开的。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设计的可识别性。以图标为基础案例,我们在设计图标的时候,是不是结合产品整体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设计,并进一步打磨。简单的区分,我们可以从风格入手(例如:简单、有趣、硬朗、柔和等),更深入的内容是思考如何传达品牌感,将图形与品牌理念和产品个性。通过设计进行品牌识别。以YouTubeAPP的图标为例,设计师希望表达APP整体设计的简洁,弱化图形对内容的影响。所以整体坚持三个核心点:简单、细线、常识。设计差异化在当下主流的融合趋势下,如何把握产品设计的差异化就变得尤为关键,也就是说,当用户看到我们的产品时,第一眼会不会认为是另外一个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把握,往往来自于品牌对色彩的选择。在定义色调之前,我们需要对主流竞品进行分析,找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程度,尽量避免重叠。以目前流行的电商APP为例,大型电商平台的设计大多雷同,品牌色的选择尤为重要,因此要尽量避免耦合。让设计系统更连贯我们在产品设计中几乎不可能让所有的模块或组件都完全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感知模式的设计渗透到内容模块中,让用户的感知整体感觉是一致的。以materialdesign的设计体系为例,他确定的是一个规则,不是任何一个模块,任何一个icon都是千篇一律,无所谓的。如果它们看起来都一模一样,设计就会变得单调和冷漠,通过设计指南来定义整体图形风格,并将其应用在不同的位置,让用户从视觉上感知风格的一致性,这也可以使整体体验比较连贯。MaterialDesignExpressive的设计指南为了突出MaterialTheming必须提供的功能,每个Material研究都表达了不同的品牌。各种材料研究代表不同类型的产品,以确保材料主题和组件满足尽可能多的产品的需求。基于现实为了尽可能接近地复制真实产品,每项研究都会识别用户、显示功能用户流并应用现实世界的约束。感知模型的探索与思考我们在日常设计中设计功能模块更多的是考虑用户对产品的体验,而感知模块就是我们希望用户在这里得到什么样的品牌感知,通过品牌结合视觉设计系统给用户带来产品的独特个性和个性化氛围。探索感性设计的方法也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技巧有:情绪板、风格堆叠、元素拼贴。无论哪种方式,都没有单一的答案,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方法,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对自主品牌的认知。MoodboardMoodboard是一种相对轻量级的风格探索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我们需要做的是将统一或接近类型的图片重新整合,得出我们想要表达的风格。视觉体验。情绪板是对视觉品牌调性的较早探索。情绪板也可用于在整体颜色和布局方面获得初步答案。如果想更进一步,可能需要样式堆叠的方式。在风格栈给情绪板大致的品牌方向后,我们可以使用风格栈进行更精细的探索。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不同的样式栈来表达,但我们希望在捕捉到这些内容时,记得保持控件、组件、颜色、字体等的一致性,避免出现较大的差异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视觉系统。书中提到的元素拼贴的大致概念是:将界面元素和其他内容拼贴在一起,从而达到设计稿初稿的原型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测试需求方,但是比上面两种方式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种方式的内容也更加逼真。从表面上看,这三种方法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没有太大区别,但本质上,这三种方法会影响我们最初设计输出的保真度,从Moodboards到stylestacks再到元素拼贴似乎越来越保真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选择两者的组合来提高性能。平衡品牌和一致性与过多的个性化设计会弱化整体品牌感。同样,如果设计的内容要求所有规格都一样,也会扼杀设计品牌感的创意。因此,在感性设计的理念下,一致的设计不是盲目复用而不求灵活,而是通过整体统一的理念,允许个性化设计的存在,既满足部分模块独特的视觉表现又不影响品牌沟通。比如在外面设计一个完整的APP,我们把通用的基本视觉规范规范化了。在不影响本规范的情况下,我们针对一些操作性更强的模块,比如福利、游戏等。对于设计界面,我们可以考虑色彩、图形等更丰富的视觉表现,但前提是是否满足基本规范设置。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完全个性化这些类型的设计。如果没有打破常规的设计方法,固化追求一致性的设计,就会变得平凡而死板。感性设计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在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更多不同的设计,鼓励设计师积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一个好的设计体系既能体现品牌的一致性又能表达创意。因为感知模式的相关设计容易被认为只是样式或者主题皮肤设计,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这方面的设计比优化交互流程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临时商家往往会挑战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结合这两个原因,我们需要随时调整我们对感知模型的策略。好的数据并不代表感知设计的好坏。数据的质量往往来自各种原因。优化设计后,我们得到了很好的数据,但不能说我们的感性设计很好。有很多方法可以先激发数据,比如强调内容的表现,用颜色对比来突出你想突出的模块,这些方法都与感性设计背道而驰。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在日常设计中有几个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尽量避免影响整体设计观感,以满足短期的产品需求。1、不要挑战基本规范的原则。基本规范是总体设计的基本标准。整体的制定必须是多次尝试的结果。如果轻易推翻,由此带来的设计成本将是巨大的,经常需要重新输出,多方对齐,最终输出再落地形成一个开放的组件,这是我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往往因为一个非常小的模块和巨大的设计成本。2.不改变用户的常识性习惯。我这里的意思不是不去优化或者迭代体验设计,而是要尽量避免因为一个小的内容去调整整体的体验方式。例如:许多应用程序在设计表单选择器时喜欢自定义UI。从这个问题来分析,用户在使用这个表单选择器的时候,是用的系统多还是app多?系统多了,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调用系统呢?因为组件的UI改造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开发成本,但是造成的感知还不够大,反而会让用户感觉很陌生。为什么这些选项在不同的APP之间不一致。3、最大化一致性任何设计都应该以一致性为最大前提,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感知方式,让每个模块、颜色、图形等都得到充分的呈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用户,让用户有对整体的微妙感知。最后,感性模式不是一个原则,而是一种工作方法和设计模式。除了个人的坚持,我们还需要团队合作意识,让我们的设计更有品牌感,有自上而下的调性和方向性。决心在团队中形成共识,这样设计语言才能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