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又被抛弃了,这次轮到美国之后的欧盟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兴起,人脸识别迎来广泛应用,“刷脸”时代悄然来临。凭借高效、便捷、精准、无接触等特点,人脸识别频频进入安防、支付、交通、办公等场景,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也创造了广阔的蓝海市场。但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对人脸识别避而远之。6月21日,欧盟发布人工智能相关法规草案,呼吁进一步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个人特征,包括人脸识别、步态、指纹、DNA、声音等。也就是说,欧盟将在一定程度上禁用人脸识别。那么,人脸识别为何被欧盟抛弃?人脸识别未来还有机会发展吗?备受争议的人脸识别其实,人脸识别被拒绝和取缔的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2019年以来,美国9个州/地区出台人脸识别禁令法,严禁警察、政府部门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此同时,IBM、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公司此前也曾暂停或放弃人脸识别相关业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脸识别信息作为一种个人敏感信息,不易更改,一旦丢失,可能带来隐私和安全风险。近年来,人脸识别滥用事件不断,非法采集和乱用行为频发,数据泄露事件频发,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被妖魔化。在我国,今年3月15日期间,央视曝光了很多与人脸识别相关的问题,包括企业、门店偷偷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非法采集人脸信息等,对个人隐私和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在国外,人脸识别在应用过程中也多次暴露出偏见。与黑白识别相比,存在明显的技术歧视。基于此,人脸识别虽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好处,但一方面在技术上存在安全保障不足和技术缺陷,另一方面商家和企业缺乏应用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人脸识别。也有许多混乱和危险。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欧美等国家对这项技术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未来应用将何去何从那么,既然这么多国家和企业都禁止了人脸识别,是不是意味着它未来的发展就没有了前景呢?事实上,它不是!我们知道,每一项新技术在应用初期都会面临巨大的争议,并且会呈现出双刃剑的属性,短期内谨慎对待无可厚非。从长远来看,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技术应用,通过技术突破进一步升级应用,仍然可以确保人脸识别技术真正造福于人。从美国和欧盟的禁令来看,只是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也就是说,在一些特殊的、必要的场景下,人脸识别还是会发挥作用的。同时,从亚马逊、微软等公司来看,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人脸识别。暂时停业不代表永远,部分放弃人脸识别应用不代表全部。显然,人脸识别在欧美的发展不会结束,其应用也不会结束。在一些不太敏感的领域,人脸识别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发挥其积极价值。当然,像中国这样对人脸识别持理性、开放态度的国家,也需要吸取欧美举措的经验和教训,尽快完善人脸识别应用的发展。好消息是,今年4月,我国出台了国家标准草案《信息安全技术 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征求意见,对人脸识别数据的无差别采集、存储和使用提出了明确的安全要求。同时,在行业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也在3月份启动了“可信人脸识别保障计划”,推动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在这一系列人脸识别保护行动的发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脸识别必将趋利避害,迎来更加成熟的发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