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治理算法,纠正互联网价值观偏差

时间:2023-03-17 15:04:13 科技观察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意见稿)》(简称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以往相关立法侧重于特殊行业、主体、行为或责任不同,新规主要围绕算法技术,重点界定算法主体的责任范围。因此,这部新法不仅是算法技术合法化进程的重要指引,也是连同《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其他法律对算法认定的解释和指引。▲巩固平台主体责任履行是互联网法治必由之路。资料图。图/pexels大数据时代其实是“算法为王,数据次之”。目前,很多观点认为大数据时代“数据为王”,但这种认识存在偏差。如果把数据比作互联网时代的石油,那么算法就是提取原油的通道,是最终将成品油用于汽车等工业产品的技术。算法的新规则是为了保证加油过程的安全,保证这些易燃易爆的油品不被坏人用作纵火工具,保证每个加油站都以安全为先,保证消费者获得燃油产品公平的价格、机会和渠道。从这个角度看,大数据时代其实是“算法为王,数据次之”。算法新规首次明确算法安全主体责任,明确规定平台应“制定并公开与算法推荐相关的服务规则”。算法在本质上属于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但在运行规则和表达方式上,算法本质上属于网络服务和行为规则。特别是互联网具有大众传播的天然属性,一些问题涉及公众的知情权、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为此,新规规定,具有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应当依法进行安全评估和备案。根据《网络安全法》,以及国家网信办和公安部2018年联合发布的《具有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要求,纳入测评的算法范围可能包括论坛、微博、短视频、直播广播、公众号等产品和服务。▲“算法为王”不能滥用,必须严守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资料图。图/pexels“揭开”技术面纱新规对算法实施嵌入式监管算法治理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自动化与人工干预的关系。为此,新规明确了算法干预的不同方面。首先,用户有权关闭算法推荐模式,平台应为用户提供选择、删除或修改用户标签的渠道。新规出台后,将大大增强用户自主选择互联网内容的权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平台对用户进行定向广告、定向营销的既得利益。对于算法推荐页面,新规还加强了生态管理,如在热搜、榜单、弹窗、首页等区域“主动呈现”主流价值导向内容。未来,热榜被“饭圈”等泛娱乐占据的局面有望得到有效遏制。此外,新规则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大的算法保护。对儿童的特殊保护体现在防网瘾、禁止诱导儿童的危险行为、禁止传播违反社会公德和不良习惯的行为。这些对算法干预的新规定,都是对平台履行主体责任的要求,是互联网法治的必由之路。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算法为王”不可滥用,必须严守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新规再次明确“大数据杀熟”是违法行为,与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相吻合,强调数据和算法,不能作为不良平台“割韭菜”的工具,也不是利用用户对自己的数据进行价格歧视的工具。在互联网市场竞争中,“二选一”、“自优”、“流量欺诈”、“流量劫持”等行为背后都有算法影子。算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特别是,算法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和商业机密,隐藏在不当行为的背后。新规旨在“揭开”技术面纱,实现全方位嵌入式监管,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技术红利,减少技术糟粕。▲在法治下,平台要想留住用户,获得更多流量,就是要鼓励创新,创作和传播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作品。资料图。图/pexels算法也有不能脱离实际法治的价值。根据对用户网络行为数据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数据画像”、“兴趣点”等模式,是平台收集用户数据挖掘商业价值的重要方面。基于这些大数据展示“标签”,平台不仅可以通过精准营销推送商业信息,还可以根据用户喜好推送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触发、引导和传递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数据分析兴趣点等模型属于平台核心业务价值的范畴。但新规明确,平台不得将违法、不良信息作为关键词纳入用户标签,更不得向其推送相关信息。为此,平台要想留住用户、获取更多流量,不能仅靠满足个人用户的低俗需求,还要鼓励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作品的创新、创作和传播。从实际来看,很多低俗、庸俗、媚俗的短视频、公众号等信息极有可能形成“流行风”,而其难以根治的核心原因不仅仅在于内容生产本身,也是算法的燃料。有什么样的算法,就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用户,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算法。这种算法、人群、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从算法本身彻底打破。低俗不能成为热点的标签,黑红不能红更不能红,算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不能脱离实际的法治。更进一步,互联网生产价值,也输出价值。价值源于网络内容,内容取决于传播。算法不仅决定传播,也影响内容生产。因此,“线上线下构建同心圆”的重点在于算法的治理。只有让好的作品广为传播,让不好的信息无人问津,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阻止互联网价值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