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做WebApp和NativeApp之前,需要考虑四个方面

时间:2023-03-17 12:28:33 科技观察

创业时,是选择做原生NativeApp,还是直接用WebApp在微信或浏览器上触达用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随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第五版的更新,也被称为H5,在移动端,由于其相对较低的开发成本和强大的跨平台运行能力,越来越多的信息化产品也开始出现选择这样一个轻量级的H5页面进行快速迭代,同时借用微信等平台快速触达用户。现在应用红利期已经过去,大家下载应用的热情也不再那么火热了。再加上这么多烧钱的O2O产品养成的用户习惯,没有一些补贴是很难吸引到用户的。(经常有创意或刚需的产品除外)在应用市场直接推广应用的成本也非常高。在各大安卓应用市场,以百度手机助手为例,首页banner轮播价格为1.5万/天。应用风向标第一至第四位为3.9万/日。对于一个还没有拿到大量融资的产品来说,这是一个天价。这时候Web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很轻,迭代很快,现在有微信这么好的入口。8亿用户,公众平台的功能还是这么强大,没必要用~所以我们在产品布局的时候怎么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最近遇到这个问题,找了很多资料,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也希望懂的大牛们多多后台交流。万分感谢~下面从四个方面说说Web相对于App的优缺点,以及需求和场景。优点:H5可以跨平台使用,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一个产品经理+前端+设计+后端搞定;App需要适配iOS、Android等不同平台进行设计开发,至少需要iOS工程师+Android工程师+PM+Frontend+Design+Backstage,开发成本高出1/3以上。H5上线随时更新,适合快速迭代,试错成本低。一个功能完成后,可以立即上线,一天更新几十次毫无压力;App需要用户主动下载更新。主流平台有iOS、Android、Windows。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运营和推广方式。运维成本高。并且该功能的一个版本将会出来,虽然其中一些很快就会制作出来供内部人员体验。但是当我们全部完成时,可能需要一周时间。然后提交给平台审核,等一段时间,然后找个好日子发布,三周过去了。同时,如果我们做更多的新功能,优化细节,修复一些bug等等,用户只需要等待几十天就可以体验到。H5可以轻触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与桌面端大量的APP相比,用户只需在微信入口或浏览器中点击链接即可获取我们提供的服务。更高的使用时长和导流能力,基于公众号的运营推广可以快速触达用户。缺点:H5—>App的转换对浏览器的依赖性强,需要进一步转换才能让用户留在自己的产品中;而APP可以嵌入H5,直接在应用中打开,用H5转换。目前H5基本无法在本地存储数据,依赖实时数据。网络状态不好的时候会卡住哭。每当用户需要上传数据时,如输入、选择、上传照片等,页面的延迟都会影响使用的流畅性;而APP可以存储在本地,运行速度更快,节省流量,可以离线操作或访问本地资源。H5性能比较低。对于复杂的交互,比如3D特效、频繁的输入输出等,即使实现了,也会降低用户体验。比如在NativeApp上,类似滑动页面的效果,你基本感受不到延迟。只要你的手指开始滑动,页面就会无缝滑动。花哨的H5分享页怎么样,滑动流畅吗?需求:任何产品的意义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某种需求。不管这个需求是已经存在还是我们已经发现了,我们的产品都要从满足用户的需求出发。今天的手机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帮助用户实现某些功能的工具,如美图秀秀等P图APP、各种打车产品等;二是在信息上满足用户,比如饿了么的订餐信息,知乎上的各种问答信息等,即功能性产品和信息化产品。当然很多时候一个产品也会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因此,无论是NativeApp还是WebApp,我们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虑产品的核心功能。出发点是做工具来解决某个痛点,给用户高质量的体验,或者靠实用或者有趣的信息,让用户在产品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进而产生对品牌的认知。辅助功能如用户社区、服务等非核心需求,这些功能暂时不是用户最急需解决的任务,同时在功能调整和内容运营上非常灵活,因此他们非常适合用网页来实现。通过公众号可以很好的引导用户进入自己的网站,同时可以在自定义中定义用户需要的售后服务、维权、用户社区、活动入口等服务菜单栏,可以更好的增加用户粘性。朋友圈各种华丽的H5分享,满足运营需求,你应该不陌生。最近大家看到流行的“压一秒”,做“匿名印象”很好玩。“产品廊”的阶段性营销H5,在产品推广和活动运营方面颇有成效。像“双11”和京东的“618”,不仅活动APP上的版本更新和H5站点的页面创意,还有专属朋友圈的H5转发分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渠道。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需要在这方面跟上运营型产品。场景:您的用户在哪里,他们使用产品解决什么问题?在家里、办公室、户外等,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用户体验有着不小的影响。在真实场景中,任何事情都可能打断用户流程。比如上下班的时候,大家在公交地铁上都会看手机,但是到了车站或者人多的时候就会被打断;排队购物的用户也可以使用,但也会随时被打断。来电、接收短信、其他应用的推送……这些都是干扰用户的因素。而良好的用户体验不应该被这些干扰所影响,这样用户才能坚定的走下去~立足场景,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实用的信息,占用用户碎片化的时间。某个垂直领域的细分服务等等……有场景才有体验,有针对性的体验才能有针对性。结合H5的优缺点,其实不难做出选择。唠叨了这么多,相信大家早就想吐槽了。如果你不能两者都做,你就不能两者都做。其实这两种模式都做过的团队也不少。先在webapp上测试新版本,然后快速收集反馈指导Nativeapp的更新,让两者相辅相成,让团队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