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35岁走人,大厂严重劝阻老员工!” 近日,网络大公司裁员的传闻被辟谣,但网络上的话题却持续沸腾。 一位35岁+大厂人评论说,“唇已死,齿已凉”,“这个年纪,看到这样的话题,很有代入感。”这或许就是“35岁法律”、“35岁打工”、“35岁危机”等话题屡屡冲上热搜的原因。 比如“互联网不需要中年人”,可能是一个包装制造的话题,但“大厂的存在有没有35岁的危机”,只有“退伍军人”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有资格回答。 打开菠萝财经,聊聊四位35岁+互联网大咖,发现35岁确实是职场的分水岭。公司一般对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比较敏感,HR会尽量控制员工的平均工资。年龄,但是涉及到每个员工,实际产出还是会平衡的。 但是人到35岁,是不可能没有年龄危机的。看着那些元气满满、学习能力强、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感受着大厂的人才迭代,他们每天都在思考,在职场上,“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如何带领团队继续往上走”,向公司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被年轻人取代;在家庭中,如何让家庭生活更美好,必然要处理一些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作为一名女性,必须同时应对工作场所和家庭的高要求。 这4位大厂人在35岁左右,在事业上做出了重大改变,一是留在大厂,积极求变,从辅助部门转型为业务部门。与之对应的风险是,如果创业失败,你就会跟着“中年失业”。另一类是选择离开,或重心回归家庭,或跳槽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看看他们来的时候走过的路,说不定还能有所收获。 35岁的危机就像一个星座。 一说就“信”。 黎舒今年37岁。 在35岁之前,大部分人都没有想过35岁之后的事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因为30到35岁之间是事业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觉得自己还在年轻的。 但近两年,“大厂35岁以上人员将逐步淘汰”等新闻较多,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唇已死,齿已寒。看到这些,我们会觉得很有代入感。?就像一个星座。我不相信占星术,但是每个人都在谈论占星术,这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受到了影响。35岁,从一刀切的标准慢慢演变为中年群体焦虑。 在大厂,如果你是中层公司,每年都要处理很重的KPI,不管是基于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外力造成变形的需要。我们不能再像年轻人一样按部就班执行,而是需要给出明确的业务方向,带领团队往上走。 如果没有达到管理层,压力会更大,因为基本的行政职位,35岁以下就没有竞争力了。来源/Unsplash 我当时的压力来自工作类型。码农有技术壁垒。虽然我做的市场有资源壁垒和经验壁垒,但是资源在大厂里算不了什么。在一些大厂,资源甚至被其他部门控制,经验壁垒依然存在。 在互联网世界的任何一个消费领域,年轻人的消费能力都是最强的。当我们35岁的时候,在我们做的营销策划方案中,爆款产品的产出率越来越低。我也能感觉到自己需要刻意去学习一些流行的热词、文化现象或营销方式,但一时的努力很难弥合与年轻人的文化代沟。在经验输出上,很快就会被年轻人反超。 不能再做创作了,所以在34岁的时候,我主动寻求改变。 一个办法是管理年轻人,但是大厂比较扁平,没有那么多管理岗位。要管理年轻人,您需要处于很高的水平。再者,年轻人不好管,上升势头明显。 另一种方式是转营业所。市场毕竟是一个辅助部门,在业务上更容易取得业绩,是真正的资源聚集岗位。但相应的风险是,如果发展不顺利,比如亏损、生意断绝,就意味着失业。?即便如此,很多大厂的人到了30多岁还是要转型做新业务。?因为很多P9、P10都很年轻。到了一定年龄,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果我到了一定年龄,没能晋级到一定层次,就很危险了。”在内部找一块属于自己的企业职位。?但归根结底,几乎没有大厂会因为一个人超过35岁就淘汰他。即使HR有规定,尽量控制员工的平均年龄,但是对于每个员工,HR也会平衡产出。即使你已经35岁了,但仍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热情,而且产出很高,没有公司会淘汰你。在大厂,生过孩子的大龄妇女最不容易。35岁那年,我跳槽到一家大手机厂商做产品经理。在我35岁左右的时候,我选择了辞职。 第一次换工作是因为一直在大厂上班,想看看外面的专业环境。另外,我当时身体也有些问题,想要调整一下。然后我就离开了,主要是我不是特别适应那家公司的文化,而且我爸爸当时生病了,我需要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 在互联网第一大厂,同事基本都是90后,大家对老员工都很友善。当我接近35岁,没有向管理方向发展的时候,我最大的焦虑就是如何在专业上有所提升,让自己的角色变得无可替代。在大厂,“不可替代”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技术非常强,年龄不会是特别大的障碍,但是如果他没有突出的技术,他就很容易被优化。 有了孩子的大龄女性,处境会更加艰难。有些女性结婚生子后,领导会考虑你会不会把重心转移到家庭上,你在晋升通道的竞争中可能会遇到比同龄男性更多的障碍。如果你不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也有可能在生产结束后返回工作岗位时被替换。 对于一些35岁已婚有孩子的女性,领导不会因为你年纪大了,有了孩子就降低对你的要求,但家人对你的期望和需求肯定会进一步提高。身体也会有变化,更难兼顾事业和家庭。 大厂的一些女人也真的很勤劳。听说我们公司的一个女领导在进产房前一秒回复领导,说我生完孩子出来再回答你的问题。 在互联网行业,35岁被认为是一个分水岭,企业普遍对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比较敏感。关注点之一是身体和能量。以前我们公司70%的人每年体检都有脂肪肝。二是在这个年龄段,你会形成一些工作习惯或者职场思维,但不一定能适应新的公司、新的岗位。;第三是成本效益。同样的工作,如果你能以较低的薪水招到一个人来做,或者你可以招几个人来做同样的工作,谁会想要一份年长的、薪资要求更高的工作呢? 我觉得最好在35岁之前完成大厂的跳槽,这样下一家公司就有一段时间适应和准备这个分水岭的到来。但是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很多人都会选择留在大厂。但35岁左右,想要回到大厂,难度很大。 我认识一些35岁左右离开大厂的朋友,有的回到二三线城市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创业。 对我来说,因为父亲的病,这三年的重心可能都放在了家庭上。同时希望自己做个自媒体,也算是一种职业的转型。大厂不能容忍“靠老卖老”,青春是最大的资本第四年,我成为了部门的业务总监。再往上就是VP,这个位置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得到的。 年龄危机明显。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更替速度太快了,能够不断吸引年轻优秀的人才。他们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这对职场中年人影响很大。“不欢迎在公司高位不工作的人。?如果是女性,情况会更艰难。我见过太多优秀的职场女性,因为有孩子或其他家庭因素,影响了顺利的职场通道。?生娃的时候几乎一天没休息第二天下午,我只好继续听晚上的线上会议。没办法,我们只好拼了,一旦一个节点掉下来,就会被其他人补上,逐渐被取代。?甚至虽然我很努力,但是那年,约定好的奖金还是给了别人,我去找领导,他的反馈是,如果你明年生二胎,肯定会影响你的工作,奖金还是应该留给能为公司带来更多价值的员工。来源/Unsplash 我们公司有很多孕妇员工。可以看出,对女员工的态度比较松散,但不同团队的领导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部门领导会明显表现出不喜欢女员工,尤其是有家室却没有孩子的员工。 还有很多人因为年纪大了变相下岗。很多人到了这个年龄段,身体已经不能动了,心态也很容易放松。顶层提升空间不大,底层能拼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处境尴尬,所以很多人会半自愿离开。 就我而言,我的压力很大。我需要分担家庭的开销,孩子的教育,家里老人的照顾,工作团队的管理。社会和职场对女性的要求还是很多的,每一件都需要成本和精力。 越来越觉得,青春真的是最大的资本,这种能量是经验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在大厂,很多工作都是靠执行力,靠的是体力和精力,而不是经验。 不想这么早认输,但即使再努力,我也知道上升的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正在学习与自己和解。35岁进大厂,发现创业和打工是两个平行世界赵寿,35岁,前大厂建筑师?我35岁,我有才来这家公司半年。时间。?一直盼着大厂,过程中也一直在创业。近两年来,市场上的机会并不多。出路只有几种:要么去创业公司,要么去大厂,要么继续探索创业机会。半年前没有摸索好的方向,正好有机会,就去了这个大厂。 大厂之所以从外面招人做高层,核心诉求是业务遇到了成长天花板,厂里人的思维比较僵化,所以会寻找具有适合创新的相关背景和素质的企业家加入并贡献新的想法。 进入大厂,做的事情和过去差不多,但发现创业和打工真的是两个平行世界。到了大厂VP级别的,更多的是职业经理人,他们对利益的诉求,要优于对事情本身成功的诉求。和创业公司不同,大家都是站在让事情发生的角度去思考。 这个大厂就是典型的影响力文化。你需要通过影响力来影响身边的人,说服大家与你达成共同的目标。很多大厂都有影响力的文化,但在我们企业家眼里,就是“反创新”。 创业追求的是非共识决策。就算10个人不点头,老板点头,大家也应该顺着这个方向走,因为可能是对的。创新往往是普通人难以发现的洞察力,说服成本高的影响力文化对创新十分不利。来源/Unsplash 我在大厂做事,要么建立强大的影响力让大家相信我,要么做我认为不对的事情。这两点我都做不到,所以我选择了及时止损。 我看到身边的一些同龄朋友已经开始组建小社群,比如产品经理副业群,30+产品经理策划互助群,大部分都没有在大厂待过5-10年,事业心焦躁,预期不乐观,缺乏安全感的人。?话说回来,很多人之所以到了35岁就感到焦虑,多半是因为30岁的时候还在执行层面。而到了35岁,随着人生角色的转变,如成家、生子;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暴露问题;还是职场焦虑逐渐被放大了... 但据我观察,同样是35岁,不同阶段的人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待大厂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只“进”不“退”。他们一般都是在过去十年完成了资本积累。他们可能在早期加入了陌陌、小米、美团、阿里等公司并获得了股票,或者在中期通过炒股或创业项目赚钱了。.他们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拥有两套房子,其中至少一套在学区内;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存款,手上一般都有1000万现金,抗风险能力特别强。 这种人是不会考虑去大厂工作的。因为我担心自己作为一个外人,在进大厂之前会“背锅”。要不是有熟人和老帮派,我是不会轻易去的。而这种人,也有资本继续休息,慢慢看各种机会。 第二种可以是“进”也可以是“退”。就像我一样,在北京只有一套房子,没有安全感,还在为第二套房子努力。所以有工作我就去工作,但是如果工作不好,我可能会受不了,我还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三种只考虑“退休”。很多大厂的P6、P7都是这样。他们会遇到晋升问题和年龄带来的压力,但他们并不在乎意想不到的世界中环境的变化。 *标题图片来自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中李舒、丁当、文贤、赵寿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