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6日创刊的《自然》杂志,因一位“天才少年”而备受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年级少年班校友、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杂志上发表两篇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曹原曾因发现石墨烯超导的方法而被誉为“石墨烯的驱动者”。他还登上了2018年度自然人物榜单,被一些报道称为“中国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这位“天才中的天才”到底有多厉害呢?Nature两篇论文同日发表伦敦时间5月6日,24岁的曹原和他的博士生导师PabloJarillo-Herrero背靠背发表了两篇Nature论文,介绍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第一篇Nature论文中,CaoYuan等人。致力于通过控制扭转角将魔角特性扩展到其他二维研究系统,从而调节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类似的物理行为。研究结果将为探索多平带双扭曲超晶格中受扭曲角和电场控制的物质相关相提供理论依据。曹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与其导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需要指出的是,通讯作者通常是教授或其他学科带头人。曹原成为通讯作者,表明他是论文的主要创作贡献者之一。在Nature的另一篇论文中,曹原和另外两位作者是文章的第一作者。在这项研究中,曹原等人。致力于研究扭转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包封的MATBG为研究对象,利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on-tip)获得了量子霍尔态朗道能级的层析图像,并绘制了局部theta变化。该研究为相关物理现象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了指导。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漂亮”了。虽然连续两次在Nature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这对曹原来说并不难。2018年3月6日,Nature发表曹原为第一作者的两篇石墨烯重磅论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有报道称,它“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KamalingOnnes因发现了一种能将电子损失降至零的传输材料,即“超导体”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体有助于大幅减少电力传输过程中的巨大能量损失。不幸的是,要发生这种转移,环境必须低于绝对零(负273摄氏度)。此后,无数科学家前仆后继,希望研制出常温条件下能实现“超导体”性能的材料,但都以失败告终。曹原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使石墨烯超导的方法。具体来说,发现当两层平行的石墨烯以约1.1°的细微角度(魔角)堆叠时,会产生零电阻传输电子的神奇超导效应。这也让曹原成为2018年《自然》杂志年度十大科学家,这是该杂志149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榜者。曹原也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CaoYuan图片来源:NatureNature在其年度文章中将他介绍为:“一位开创了新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这些成绩也让曹原寄予厚望。有报道称他“可能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20年1月13日,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沃尔夫物理学奖揭晓。曹原的导师PabloJarillo-Herrero因在魔角石墨烯方面的研究而获奖。遗憾的是,既是实验论文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的曹原无缘沃尔夫奖。“天才中的天才”曹原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曹原1996年出生于成都,11岁那年,由于天赋独特,被选入深圳市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学校分管超常教育的副校长是任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余年的朱源。不到3年的时间,曹原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14岁那年,曹原以高考669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三班,并入选“颜机词物理精英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建于1978年,是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40年来,共有1875名学生从初级班毕业,其中不乏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进入少年班后,身边优秀的学生并没有让曹原黯然失色。他仍然很出色。曹原仅用一个寒假就完成了别人需要整整一年才能完成的科研项目,被评价为“天才中的天才”。曹原的大学老师丁泽钧,因要求严格,被称为“丁老怪”,在华夏有“科研杀手”的骇人称号。但谈到自己的学生曹原,丁泽钧却一反常态地称他为“很聪明的人”。本科期间,曹原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在JournalofMagnetismandMagneticMaterials和PhysicalReviewB上发表了两篇第一作者文章。毕业后曹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从那以后,Nature连续两次在同一天发表两篇文章。今天,数百名世界级的学者都在努力扩大他的科研成果。成果一旦实施,将为世界能源行业节省数千亿美元。这么有才的男孩子,在2018年接受《中国日报》海外版采访时说,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项目里的每个人都很聪明。他也不觉得自己比普通大学生优越。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毕竟,我们都是人,都有缺陷和情绪。”据《自然》报道,曹原曾错过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研究生课程。他最终通过电气工程系进入了Jarillo-Herrero小组,继续他的物理学研究。博士初的成绩令人失望,曹原也不在意。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研究看似令人兴奋的数据,却发现这只是实验装置中的巧合。“他并不开心,但他卷起袖子继续前进,”贾里洛-埃雷罗说。现在,这位24岁的神童终于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