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25日,IBM在大连举办了“2016IBMPower远见盛典”,与行业用户及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开源Power如何赢得新的挑战机遇。IBM重新定义了混合云、开源、企业级Linux平台、大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与行业用户一起,步入认知商业时代,成就企业新未来。 面对激烈的竞争,你需要强大的混合云2016IBMPowerVisionaryCeremony展厅 数据显示,混合云的话题近年来一直被全行业热议。数据显示,从现在到2019年,混合云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7%,并有望在五年内成为主流解决方案。归根结底,混合云对企业的意义在于内外部资源的灵活部署和统一管理。IBM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服务器解决方案副总裁施东峰 只有使能企业资源效率最大化的混合云,才能帮助企业抓住当下的机遇,甚至为未来的业务探索更多的可能。混合云是否具备这样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撑它的底层基础设施。 IBM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服务器解决方案副总裁史东峰认为,无论是传统客户的核心和新兴业务需求,还是新兴客户的新兴工作负载,IBMPower都可以帮助他们灵活应对混合架构。高效、经济地管理Power私有云和外部公有云资源,为基于AIX和Linux环境的不同工作负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利用这种典型的架构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并获得更大的收益竞争优势。 开源Power实现高级混合云管理 “IBMPower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更安全”相信很多用户心中一直有这样的认知,但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后半句。Power开放多年,拥抱开源和Linux成为它的一大特色。 在当前开放共享的趋势下,IBM一改传统Power客户将AIX视为“孤立环境”的固定印象,帮助AIX客户打通内部资源与云环境。这种开放性和连通性主要是通过PowerwithOpenStack模型实现的。在PowerAIX环境中,PowerVCwithOpenStack可以将PowerVM资源整合到混合云中,帮助传统Power客户的计算资源获得最大的资源灵活性和效率。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引爆全场 随着IBM在POWER8上用NovaLink配置PowerVM,PowerVC的下一层PowerVM也可以接入OpenStack云管理平台。也就是说,任何支持OpenStack的云管理平台都可以直接管理PowerVM资源。同时,OpenStack社区的任何新的版本更新和新的应用开发,都可以在PowerVM上得到更新。 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系统开发中心总经理谢东表示,IBM携手合作伙伴为用户打造开源计算平台,并持续加强对Linux和开源软件的支持。HANA和Power简直是绝配。它可以提供两倍于x86的性能和强大的分析决策能力。在电信应用方面,4个Power单元成功替代了7个x86单元,为用户实现了5个9的更节省空间、更灵活配置和超高稳定性。 开放不是引狼入室,而是扛起巨人的肩膀 一直关注IBM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几年提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就是“开放”。开放的权力会引狼入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反,也让IBM和昔日的竞争对手成为合作伙伴,巨人之间的肩并肩才刚刚开始。 据石东风介绍,浪潮集团近期推出了首款支持64DIMM、计算性能优异的OpenPOWER服务器,并搭载自主研发的监控管理软件。OpenPOWER基金会在2015年加入中国开放数据中心联盟后,双方还共同推出了OpenPOWER节点Scorpio2.5服务器,性能是传统服务器的两倍。此前,IBM还推动本土合作伙伴推出RedPOWER服务器等OpenPOWER产品,以及支持RedPOWER服务器的红旗Linux操作系统、支持POWER8的RedHadoop大数据平台等解决方案。 最近容器技术越来越火,IBM当然也在关注。据资料显示,Linux开源社区实现的技术和应用创新,有可能应用到Power平台上,进一步提升性能。以Docker为例,IBM目前已经在一台Power822L上实现了超过10000个Docker容器,未来这样的性能提升还是有可能的。 IBMPowerSystems作为IBMWatson的“元老级”技术之一,陪伴其从开发之初,到出现在“危险边缘”,再到通过云平台交付的全过程.最初,Watson在基于POWER7的PowerSystems上运行。随着为大数据设计的POWER8的引入,基于PowerSystems的Watson可以秒读百万文档。由此可见,凭借领先于x86架构4倍的线程、带宽、缓存等POWER8特性,PowerSystems是企业实现认知转型更好的平台选择,将为企业构建认知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面向应用的架构。 石东风***表示:未来,IBM将继续以客户的工作负载需求为出发点,采用基于Power的混合架构,帮助客户获得更适合当前需求的开发基础和未来规划,并通过不断壮大的Power生态系统加速在认知计算、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应用,帮助企业客户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技术把握未来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