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新基建”呼唤AI人才如何补缺口

时间:2023-03-16 18:35:22 科技观察

“新基建”成为热词,人工智能作为重要一环被寄予厚望。近期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与“新基建”相关的七大领域岗位较2019年一季度增长42.96%。其中,人工智能等在线岗位增幅较大。增幅超过40%,高端人才供不应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2019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5所高校建设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AI热潮,但能教AI的老师相对较少。AI领域虽然有大牌公司,但全职授课是不可能的。如何培养“新基建”所需的大量人工智能人才成为难题。就业需求大,薪水高,但很多学生知之甚少。在全民抗“疫”过程中,以视觉测温、智能外呼机器人、无人配送车为代表的AI产品表现不俗。用AI改变世界,这一代年轻人有很多奇思妙想。北京邮电大学宽宽实验室的一群学生经常组队参加人工智能主题的比赛。他们基于北京2022冬奥会提出的“科技冬奥”口号,采用SSD神经网络和Mono-Depth神经网络进行建模,并结合百度开源深度学习平台Fei的语音技术划桨,他们设计的引导眼镜帮助盲人运动员独立完成起床、洗漱、出门、到达赛场的全部任务。他们还成功地将机器视觉定位技术应用到地铁列车运行系统中,改进了传统依靠转发器实现精准停靠的方式。样机已在沉阳和重庆进行测试和投放市场。“在人工智能领域,世界各地的学者每天都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科研成果。”北京邮电大学数据科学中心宽阔实验室导师杨洋表示,AI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的水平需要跟上科技的发展。速度。他先后在北京邮电大学开设了两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吸引了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生。杨洋对同学们说:“AI是一个很热门的方向,它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行业都不一样,我不可能一门课涵盖所有行业,但我希望通过典型案例来涵盖基础知识。”原理讲的很清楚,希望大家以后在其他行业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能记住这门课曾经给过你提示。”很多同学之所以对AI感兴趣,是因为听说AI方向就业需求大,薪水高,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很多同学对AI的了解甚少。在广西科技大学的课堂上,一位学生曾对胡杰老师说:“老师,我只想学AI,不想学Python(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胡杰无奈地回答:“你知道AI的底层框架是什么吗?它的基础是什么?你不知道这个怎么能说你想学AI?”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兴技术领域,AI专业的知识体系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科学、统计学、仿生学、心理学等学科,由于领域太新,又不同于大多数单一领域的课程,它增加了教学难度,计算机系老师“转行”的AI老师很多,当地一位大学老师说,“很多人都是AI新手”。杨洋特别希望把自己在AI领域所学的一切都传授给学生,但很多时候他只能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因为每个学生的领域不同。在课堂上,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足球教练”》,告诉学生遇到问题如何处理。杨洋提倡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AI的突破需要更多的数据、案例和场景。一线城市大学绝对优势,北京最多。杨洋就职于北京大学数据科学中心实验室2017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后进入邮电工业大学。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他能听到很多前沿的讲座。假期有很多课程可供选择。学校也可以邀请大师与学生分享经验。困难依然存在。”北京邮电大学于2018年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学生在校园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资源,锻炼的机会也很多。北邮宽阔实验室的成员曾参加过两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大赛,以及百度、华为等公司组织的比赛,好老师对学生的意义非凡》,因为学习人工智能需要一个向导。广西科技大学地处柳州,资源不如一线城市的高校多,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现状和前景了解不深。然而,一些部门和老师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教学,并寻找不同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人工智能。.作为柳州地方应用型高校,广西科技大学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在现场寻找创新机会。柳州是西南工业重镇,区内有众多知名重工业企业。2018年,一批学生在广西柳州远创电喷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发现,该公司在测试产品时,现有的摄像头在图像数据采集方面不够清晰。时任广西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副书记的黄进思考是否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解决问题,并为同学们提供思路。当年11月,三名实习生关六龙、陈承启、朱宗宏参与改造的喷油嘴阀座智能检测装置,在公司生产线上试车成功。该开发平台结合数据采集设备、LED补光设备等设备,改变了企业依靠“人工肉眼+放大镜”完成的传统检测流程。目前该设备已正式投产,保守估计每年可帮助企业节省人工成本60万元。朱宗宏直言:“如果AI赋能不依赖大公司的技术平台,这个项目根本做不成。”“其实,我不知道我做的事情会不会成功。”胡杰老师当时心里打着鼓。企业需要数据标签化,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企业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学校统筹安排学生在企业住宿。住宿条件很简单,但出国留学的老师们坚信学生学习AI的意义。他们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校内开辟“第二课堂”,搭建校内AI学习的基本框架,用学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于实际场景需求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双飞”高校也可以在人工智能专业方面有所突破。“与以往任何一门学科相比,人工智能更需要实践,更需要获取数据、案例和场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寻找实际应用的机会,不可能走清华、北大的路子。””参与过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人士表示。假设未来人人都会驾驶无人车,那么对无人车维修技能的需求会很大,这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机会。培养人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几个重要机遇。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分析,当前这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助力产业未来3至5年的重要机遇窗口。从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来看,与各产业融合的核心技术发明的先行者,必将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解决行业重大应用挑战巨大,又将推动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杨洋表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高校希望企业与学校沟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高校能够重点培养。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将接受一系列量化指标。《计划》指出,到2020年,要完成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型专业建设;编写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50部,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0门;建立50个人工智能学院、研究所或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企业积极成为“教育伙伴”。在5月20日的“WAVESUMMIT2020”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百度相关负责人介绍,飞桨联合教育部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成立深度学习师资培训为高校开设课程,已培训高校400余所。知名AI专业名师,支持超过20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全年举办算法赛、创意赛、行业赛三种竞赛形式,促进学习。过去一年举办了50多场比赛。据参与联合培训的高校领导介绍,企业可以将最前沿的行业实践和技术融入到AI课程中,工程师更了解理论和行业的应用,专业教师有实践教学经验,专业教师可以学以致用。并且明白了之后传授给学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