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增量不增收中国电信运营商如何转型?

时间:2023-03-16 13:37:32 科技观察

在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OTT的冲击下,2014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突破2亿,移动宽带普及率超过45%。但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不足6%,短信业务量、移动语音业务收入增速均超过10%;移动语音业务增长乏力,外呼时长同比仅增长1%。运营商如何避免被管道的命运?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杨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地公司化的设想。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放眼通信行业,十年足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通信行业由运营商主导。电信运营商虽然经历了数次分拆兼并,但并未影响业务规模的扩大。截至2014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突破2亿,移动宽带普及率超过45%。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消费应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借助电信业务庞大的用户群体取得长足进步。然而,随着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占据产业链核心位置的电信运营商的境遇却有所下滑。从竞争环境来看,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互联网企业凭借贴近客户的产品和运营方式,以及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受到大众的关注,推动电信运营商从价值链的高点到“流量市场”。管道的位置。从经营数据分析,电信业务总量连续6年同比增长15%以上,而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不足6%。严重的是,电信运营商必须检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流水线”背景下,转变运营商经营模式、挖掘企业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提升收入增速、深化转型发展的任务再次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集聚“云-管-端”战略,拓展和延伸业务链条传统电信业务模式下,基础网络业务收入是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覆盖面广、质量优良的基础网络是电信运营商立足之本。2008年至2014年,全国电信行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0亿元,全国电信行业收入也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然而,《大象跳舞的故事》并没有发生。2014年非语音业务收入占电信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53.2%上升到58.2%,其中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收入从17%上升到23.5%,短信业务量和收入双双下滑超过10%;移动语音业务增长乏力,呼出时长同比仅增长1%。传统业务收入的下滑,暴露了运营商业务链条的短板。围绕基础网络的商业模式在数据业务浪潮的冲击下拖慢了运营商的增长速度。这也导致了当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OTT市场时,运营商逐渐被渠道化的现实。运营商的基础网络是财富,更是基础。互联网时代,只有发展管道业务,势必被淘汰。把管道做粗做强承载更多业务,发展成为复合型数字化服务商,是一条有效的转型路径。运营商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价值的同时,推进业务创新和开放生态战略,实施“云-管-端”战略,重新确立全生态的集成商地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竞争优势。积累云服务开发。云计算时代,企业系统和服务“云化”是必然趋势。作为ICT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个方向毋庸置疑。运营商也顺势自建云平台,在政府、教育、金融、医疗等领域建立了多个标杆项目。云时代,弹性、易扩展、开放的网络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运营商的管道已经足够强大,拥有全国最大的机房和数据中心规模。未来还将利用NFV技术和SDN理念重构基础网络,建立新型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基础设施服务。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转型战略不仅是业务战略的转型,更是业务角色的转型。但归根结底,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战略将是业务角色的转变,即成为“基于高速网络接入和大规模数据中心形成的面向企业和个人用户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云计算服务平台。”继续推进流水线作业。长期以来,运营商并没有从管道中传输的大量上层应用内容中获得更多收益。而网络作为一种基础资源,决定着运营商业务发展的可行性,是运营商的生计之本。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此。在“宽带中国”政策和4G市场的推动下,运营商不断扩大网络规模,充分说明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基础网络建设仍然具有战略地位,是关键运营商的因素。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管道经营,并不意味着“野蛮生长”和快速扩张,而是要在共建共享的前提下打造优质网络,做好智能管道的提供者。智慧管道是电信运营商利用其充足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技术能力,构建集网络、业务管理、计费、客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以电信运营商为基础,以业务开发者为主导,创造合作共赢。这样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全球的电信运营商都将在实际业务中寻找机会。引领终端技术发展。在功能机时代,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是整个产业生态的核心。一方面,语音和短信业务运行在网络上,另一方面,终端需要满足网络的技术要求。因此,运营商在终端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业务、用户和终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手机时代,丰富多样的应用吸引了用户的眼球,用户在选择终端设备时更倾向于用户体验。智能终端已经成为连接网络和服务的唯一入口,是决定用户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网络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导致电信运营商逐渐失去行业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但在4G时代,VoLTE技术的发展让电信运营商有机会再次掌握终端价值链的核心地位。运营商基于网络全IP化、视频通话、全流量运营进行业务内容创新。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杀手级应用,已经成为新终端的必备功能。运营商在营销、宣传服务、渠道布局等各运营环节保持对传统智能终端持续投入的同时,也要在新终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中推进互联网思维,开展有效的终端运营。发展大数据应用,加速去电信化进程随着网络产业分离的加速实施,互联网公司和虚拟运营商的逐渐崛起,电信运营商逐渐沦为“流量管道”,运营商的语音等传统业务和SMS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受到欢迎。与此同时,大数据的出现给电信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大数据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探讨在多个层面展开,大数据已成为电信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电信运营商已经意识到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将持续低迷,未来业务增长点将主要由电信增值业务带来。“去电信化”的发展思路成为运营商转型调整的主要手段。但是,“去电信化”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化”。运营商在基础网络方面的优势,意味着未来发展的支柱仍然是为他们带来丰富用户群体的渠道。即使在网络产业分离的背景下,运营商也将继续以管道为中心,依托管道中的流量信息,发展增值业务,将产业链向个性化、定制化延伸,延伸至交通领域。信息服务。大数据迎合当前发展趋势,成为加速运营商“去电信化”的利器之一。传统运营商作为民族企业,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基础通信业务,是互联网企业无法替代的。运营商网络中的语音和数据流来自各行各业,真实有效。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勾勒出个人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还可以描述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支撑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资源,运营商对大数据的应用都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可攻方向。同时,大数据也是运营商发展智能管道、开展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技术手段。运营商利用大数据,基于用户细分建立服务、流量、套餐之间的匹配关系,提供精准服务。探索基地公司化,鼓励多种创新实践。2004年6月,自中国移动成立四川无线音乐基地以来,三大运营商开启了基地运营模式。业务基地的出现,让运营商在2G时代获得了巨额利润。围绕业务基地的业务范围,涌现出一大批增值服务公司,极大地巩固了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是音乐基地支撑的彩铃和悦灵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运营商在业务基地模式上迈出了越来越大的步伐。进入移动宽带时代,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分散而众多,电子商务、在线社交、游戏娱乐等,用户最希望能够一站式体验各种应用和服务。各业务基地内容碎片化、缺乏颠覆性产品、相对冗余的层级管理,使得业务基地在与互联网公司同类业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况,运营商也意识到了经营基地的弊端,近两年一直在积极探索经营基地模式的转型,其中之一就是公司化经营。在公司化改革过程中,事业基地要积极发展独立经营主体的创新驱动能力,加强经营理念和产品结构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是指业务基地按照市场化的公司化运作方式独立运作。企业运营最大的变化是复杂流程审批的减少和IT系统的支持与配合,为产品快速上市抢占市场先机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将对吸引人才、避免人才流失起到积极作用。组织结构、评估目标和风险承担将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化运营的业务基地具备“自主造血”功能后,依托新的商业理念和商业模式,新兴业务也能更快得到推广,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有利位置。产品结构创新,就是要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围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热门领域构建数字经济开放生态。《周易》有“变则成,通则恒”之说。毫无疑问,运营商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同时也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运营商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延续和保持积累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突破固有思维,寻求新领域的拓展。否则,下一个十年后,转型仍将是运营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