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城市,少儿编程课外培训越来越火爆。很多人认为,作为数字世界的通用语言,学习编程可以有效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过,也有人提出疑问:由于理解力的局限,在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去学习编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出于“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心态,父母能不顾孩子的兴趣吗?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如何保证学习质量?本期,我们来聊一聊。我们选择了3篇手稿与您讨论这个话题。 ——编者 有意义的人生,自有态度。陪伴孩子寻找兴趣点,生活更精彩 为孩子打开编程之门 张多木 蒸汽机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催化剂,计算机是工业社会的通行证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在智能时代,与机器人协作将成为人的必备技能,而程序是人与机器对话的主要语言。学习编程不等同于成为一名程序员,但它是我们接触前沿、把握未来的一种方式。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将编程纳入中小学的基础课程。我国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编程教育。可见,编程学习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电子产品深深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编程未必适得其反。在分析、设计、优化的编程实践中,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永远是今天的孩子创造的。”30多年前,“计算机普及必须从婴儿做起”的布局,为中国赶上信息时代奠定了人才基础;现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不可否认,当前的少儿编程行业需要规范,但这并不是编程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让它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联系。更多图形化编程和趣味教学的探索,更多由易到难的课程设置,必将有更多的孩子走进编程的大门。 《编程》编程训练 沉林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刻钟,完成一个精彩的小动画。这个“操作”来自一个8岁的编程小学生。今天,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达30亿元至40亿元,用户规模约1550万。行业发展方兴未艾,不少机构闻讯。甚至有人将编程培训视为新的蓝海。 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在成长,但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权威的评价体系,工具不规范、师资不足的机构时有曝光。同时,“不懂编程就是数字时代的文盲”、“不会写代码就失去生存能力”等夸张噱头涉嫌虚假宣传。重兴趣轻教育,注定达不到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有市场,就应该有监管。近年来,教育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管理,严格控制考试加分,让教育环境更加明朗。针对上述新现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督促,为编程培训提供“编程”。 陪伴孩子寻找兴趣点 郭雪莹 从过去的“奥数热”到现在的“少儿编程热”,家长如何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出于“多本事不压身”的想法,还是“望子成龙”的心切,亦或是“升学加分”的现实,家长们“火上浇油”少儿编程。 有学者认为,从逻辑思维到运动能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力类型。只有分析孩子属于哪种智力类型,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腾飞”中成长。学习编程也是如此。是考虑天生兴趣,给孩子选择权,还是事事包办,“抓鸭子上架”,结果大不相同。 有意义的生活有自己的态度。无论是编程、数学、弹钢琴,还是写诗……教育就像一场马拉松。父母不必为孩子的“加速度”而高兴,也不必为孩子日积月累的“慢变数”而烦恼。他们陪着孩子寻找有趣的点,生活会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