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通知,同意在北京等8地立项立项——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规划10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国家工程“从东方到西方会计”正式启动。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主力军,腾??讯、华为、阿里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落地项目。其中,阿里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等枢纽节点均有布局;华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蒙古、贵州等枢纽节点均有布局;腾讯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贵州等枢纽节点均有布局。从项目区位来看,虽然头部互联网企业纷纷在西部落地项目,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仍是重要布局地.“国家推动‘东算西算’,为互联网企业应用数据计算提供了新的选择。互联网企业可以将后台处理、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转移到西部。”通过计算分类,从而节省资金运营成本。”2月21日,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英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巨头们争相布局“东算西算”,“数”指数据,“算”指算力。通俗地说,就是将数据从东方传输到西方进行计算和处理。事实上,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之战早已打响,龙头企业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并非新鲜事。2月21日,腾讯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腾讯在贵州、京津冀、成渝等枢纽节点都有布局。其中,在贵州枢纽投入运营的腾讯云贵安七星数据中心总占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一期试运营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计划入驻30万台服务器。在京津冀枢纽,腾讯云在瑞北和怀来东苑部署了两个数据中心,规划容纳超过30万台服务器,均已部分投产;在成渝枢纽,腾讯云在重庆部署了两座云计算数据中心,其中一座已于2018年6月投入使用,可容纳10万台服务器。二期将于202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整体建成后将具备20万台服务器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华为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刊,目前,华为云在中国部署了五个数据中心。其中,贵安和乌兰察布是华为云一南一北的两大云数据中心。公司还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部署了三大核心数据中心。目前,华为贵安数据中心一期已投入使用。该数据中心计划建成华为全球最大的云数据中心,可容纳100万台服务器。IT、消费者云和其他业务。阿里也是蓄谋已久。“阿里云一直在积极谋划在国家规划的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的边界建设低碳绿色数据中心。”阿里云数据中心研究员曲海峰告诉时代周刊。曲海峰介绍,截至目前,阿里云已在全球25个地区部署了数百个云数据中心,其中拟建设5个超级数据中心,分别位于张北、河源、杭州、南通和乌兰察布。具体来说,2016年9月投入运营的张北数据中心和在建的宣化数据中心,属于京津冀枢纽;2020年6月启用的乌兰察布数据中心属于内蒙古枢纽;此外,2020年11月,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和数据服务基地落户成都,成为成渝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统计抢占云市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算力与水、电等生产资料一样,是基础设施之一。到2022年2月,我国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预计每年将继续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北方的一线城市,东部的上海、广州、深圳,聚集了大量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分析需要在数据中心进行。但数据中心作为耗能大户,在一线城市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东数西数”是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的潜力,满足东部地区对算力的需求。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王伟玲认为,互联网企业本身对算力的需求很大,不需要考虑销售率、上市率等问题。互联网企业在偏远地区建立数据中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近年来,大型互联网企业不断加大投入。例如,2020年4月,阿里云表示未来三年将再投入2000亿元,用于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和未来数据中心建设;同年5月,腾讯还宣布未来五年将投资5000亿元,进一步布局新基建,包括新增多个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部署超过百万台服务器在长期计划中。科技巨头对数据中心的再投资,源于其背后的云计算,这也符合它们过去几年的布局。十年前建立的华为云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主播”;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说过,“如果我们不做云计算,我们将来就会死”;这项业务被视为我们生死攸关的业务。”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云基础设施支出同比增长43%,达到72亿美元。其中,阿里、华为、腾讯、百度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百度智能云积极参与‘东数西算’枢纽节点项目规划,与区域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区域智能计算中心,充分发挥百度IDC优势建设、芯片、云系统、AI框架、产业平台的积累和优势。”2月22日,百度相关负责人回复时代周报记者,在物联网时代,科技企业的竞争和博弈,离不开数据中心等云基础设施的支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积累可以占据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