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率先,华为紧随其后,折叠屏在早春大行其道2019年,只是这一代人的屏幕改革从一开始就血腥。但实际上,手机屏幕的“杀戮”远比想象的要早。手机屏幕和移动通信技术是一起诞生的。如果从第一部手机算起,这场“战役”甚至比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还要早,长达46年之久。1973年,摩托罗拉发布的原型机DynaTAC,红色单色液晶显示屏非常小,大约只有5cmx1cm,最多只能显示7个数字。但在那个时候,屏幕在手机中的作用远不及移动通讯技术。由于通信技术对数据传输的限制,直到20年后2G普及,手机屏幕的显示内容才扩展到图片、文字、信号、电量、时间等。对信息获取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本“利用通信技术推动手机功能发展”的局面也发生了“逆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到黑莓。从一开始,黑莓就将自己定位为“无线手持邮件解决方案终端设备提供商”,但2G网络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一愿景。同期,西门子推出彩屏手机S10,夏普推出内置摄像头的J-SH04。手机彩屏时代,彩色图像传输需求猛增,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需求的增长,直到乔布斯推出iPhone4。iPhone4的屏幕结合了LG的IPS宽屏——角度硬屏和康宁玻璃。多点触控技术和前置摄像头设计的加入,还具备防压水印、防刮花、多点触控屏控和前置功能。内置摄像头等多项功能大大提高了屏幕的使用价值,使得手机开始从功能性产品向娱乐性产品转变,也加速了通讯技术向更高更快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屏幕的“杀戮”才真正浮出水面,不仅是手机和屏幕厂商,就连代工厂也开始分一杯羹。智能时代,掌握屏幕的总控成为重点。如果说3G让手机用户有机会摆脱简单的数据传输,那么与4G相比,3G更像是一个跳板,就像绚烂的烟花一样转瞬即逝。以中国为例,2013年底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当时以iPhone4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3G未能掀起波澜后不久进入市场。打开。在4G网络的支持下,图片、视频的传输不再是问题,市场对屏幕显示内容的要求也开始从丰富性向精致性、原色性、全面性、立体性扩展。与之相伴的,还有三星、小米、华为、OPPO、VIVO等如今耳熟能详、占据智能手机市场半壁江山的手机品牌。但实际上,国产手机品牌还没有掌握屏幕的控制权。自给自足的三星曾经在手机屏幕行业有一句名言,“高端屏看三星,低端屏混,更惨的是天马和京东方”。不用说,三星是从电子产品起家的。研发制造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约90%的OLED屏幕由三星生产,小米、OPPO、华为等都是三星的客户。此外,在高端屏幕方面,比如AMOLED屏幕,三星也是绝对的领先者。所以,三星品牌的电子产品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屏幕。所以从一开始,三星在屏幕方面就是绝对自主的,不用太过担心。与三星相比,未雨绸缪的苹果更要着急,更要谨慎。事实上,苹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依赖“外援”。它不会在获取屏幕后立即应用它。而是在产品创新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软件和技术对屏幕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特点。技术壁垒,比如iPhoneX,通过对三星AMOLED屏幕的软件优化,将屏幕分辨率提升至2436x1125,对比度达到1000000:1,并支持HDR原彩显示,成为“超视??网膜高清”展示”。但随着三星在高端屏幕上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越贵。曾有业内人士估算,苹果向三星订购一块屏幕的成本高达110美元。无论从“垄断”还是成本角度,苹果都需要做出改变。因此,在去年发布的新iPhone上,苹果向三星、LG、夏普等至少3家屏幕供应商订购了屏幕。甚至有传言称,京东方已经成为2020年新机型的候选厂商,毕竟该公司的屏幕目前应用于MacBook和iPad产品线。如此分散的屏幕购买渠道,再加上软件和技术上的优化,iPhone屏幕的压力自然会暂时小很多。当然,苹果不会一直依赖“外援”。去年初有消息称,该公司已组建团队,正积极研发生产比OLED更有前景的MicroLED屏幕。可想而知,苹果对屏幕的控制是有决心的。急于转型的富士康,急于摆脱束缚的苹果,还有富士康。作为全球代工厂,富士康积累“流水线制造”能力仅40多年。它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有限,尤其依赖iPhone订单。一旦苹果减少订单量甚至取消合作,对富士康来说就是断臂之痛。此外,随着三星、小米、华为等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iPhone出货订单也在逐年下降。郭台铭坐不住了。作为iPhoneOLED的主要供应商,夏普提供的每块屏幕成本可占到整机的23%。但夏普没有能力遏制苹果。从2012年开始,郭台铭亲自开始收购夏普。直到2016年8月,他才最终以比竞购方高出10倍的价格,总计38亿美元,获得了夏普66%的股权。“收购夏普是第三次创业。”郭台铭回忆说,“夏普有2万多名设计师和工程师,富士康不仅要继续,还要发扬光大,这也是改变富士康‘世界代工厂’现状的主要途径。”虽然从目前来看,收购夏普并没有让富士康的背景发生太大变化,但交付给富士康的iPhone订单数量确实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富士康已经具备自产屏幕和电子产品的能力,但性价比还有待考证。与上述三大厂商相比,依然依赖“进口”的国产手机品牌在屏幕上的主动权和掌控力要少得多。在高端手机方面,小米、华为、OPPO大部分还在与三星、索尼合作。比如去年大热的OPPOFindX,就用的是三星屏幕。中低端手机方面,国内手机厂商在LG、京东方、蓝思等低端屏上依然苦苦挣扎。屏幕上做工最多的是屏下指纹识别技术,而不是屏幕本身。掌握屏幕的控制需要一些时间。但这并不妨碍国产手机率先进行一些尝试,比如折叠屏。折叠屏重在技术突破,实用价值还不够。和折叠屏一起上热搜的是5G。这似乎也进一步证明了通讯技术伴随着手机屏幕的变革。在柔性屏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关于折叠屏的传说就已经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更直观的说,折叠屏就是柔性屏的Plus版本。在这方面,LG堪称行业专家。但与以往的屏幕改革不同,柔性屏颠覆的不仅仅是屏幕本身,还有手机空间设计、电池续航、封装技术、UI界面、软件适配等多个行业。比如三星的GalaxyFold,在折叠铰链上做了很多改动。据三星官方介绍,“GalaxyFold团队的骨干花了大量心血研发了一个可以隐藏的复杂铰链系统,以确保手机在折叠和展开时没有明显的折痕。”这样说可能不够直观。我们拿华为MateX做对比。在铰链设计上,MateX明显不如GalaxyFold,甚至中间还有明显的折痕。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因为很多国产手机厂商在铰链技术上没有积累,才一直推迟折叠手机的发布。除了铰链,折叠屏手机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内部空间,因此必须改变部件的安装设计。但由于空间有限,续航要求高,电池技术也必须升级。当然,作为折叠屏手机的最大亮点,保证折叠和展开时界面的自由和无缝切换也是厂商头疼的问题之一。不过就目前发布的两款折叠屏手机而言,厂商们似乎并不愿意做太多的展示。华为将手机密封在一个展示柜里,三星没有在中国举行的发布会上展示。这种只看不摸的操作,实在是太烦人了。除了以上两大巨头,柔宇更早发布了折叠屏手机。官方信息显示,柔宇FlexPai采用自研的Zenwing柔性屏二代产品,可保证20万次折叠。至于小米,林斌此前在微博高调发布了一段样机演示视频,甚至还因此与柔宇展开“骂战”。据传,这款手机是由小米和维信诺联合推出的,维信诺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备AMOLED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单看现状,且不说折叠屏手机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以目前的设计和技术手段能否保证用户无障碍使用,近2万元的售价还不足以实现普及。但谁又能说新事物的出现一定需要时间去成长,就像现在的5G是人人期待而不是拥有,折叠屏已经过了这波浪潮,下一步就是产业链上的所有厂商都要共同解决使用问题和成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