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解密“史前”可穿戴设备!简单便携

时间:2024-05-22 19:19:10 科技赋能

(作者:娄勤勤/陈梦吉)将计算机设计成头盔式或腕式计算机,表面上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但实际上触及的是观念变革的脉搏:机器是越来越成为人体本身的一部分。

如今,可穿戴设备已成为科技界的热门话题。

研究人员将它们与大数据、无线连接、GPS 定位、云和技术世界的其他新趋势联系起来。

然而,追根溯源,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该名词的原始本质是通过将可穿戴设备融入身体或服装中来实现便携的功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移动互联网和新技术出现时,它们也开始改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

  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关键词:实用、便携。

在体感互联网流行之前,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就已经出现。

事实上,这个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清朝。

最初的想法也极其简单:用便携的设计,为经常外出的人提供工具性帮助。

当时,配有完整算盘的戒指可以让佩戴者随时随地使用算盘进行计算活动。

这种算盘长1.2厘米,宽0.7厘米。

每个档位配有7颗算盘珠。

它非常小,因此无法直接用手指移动。

你需要使用小而尖的工具——比如古代妇女用来扎头发的工具。

可以利用发夹来完成珠子的设定和计算。

这也使得当时的“会计先生们”并不青睐这种“方便”的新型计算器。

此外,由于其精确的计时功能,怀表和腕表的诞生也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一大发展。

如果梳理这一时期的各类可穿戴鼻祖产品,你会发现实用性和便携性才是此类产品诞生的原因。

从产品类型和功能来看,其精神需求层面的功能已经逐渐开始取代原来的实用需求。

可穿戴设备越来越时尚、精神。

可穿戴设备的早期研发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学术研究基础较好的国家。

后来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加入了类似研究的主力——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日本东京。

大学工程学院和韩国科学技术院均设有专注于可穿戴设备研发的专门实验室和研究小组。

自从人类开始思考如何把计算机做得更小,以便随身携带,以便随时使用,各种缩小设备部件、更精确地集成设备的尝试就从未停止过。

一些早期成功的可穿戴设备大多依赖于学术界提出的革命性想法或一些大型电子品牌日益高效和标准化的电子元件生产能力。

有趣的是,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赌博的流行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今年,两位美国数学家开发了一套可穿戴电子设备,用于提高轮盘赌类赌博游戏的胜率。

该设备由一个可以隐藏在鞋子里的柜台、一台香烟盒大小的电脑和一个耳机对讲系统组成。

玩家可以使用鞋中的计数器记录轮盘的旋转速度以获得原始数据,然后使用微电脑计算赌博结果并通过耳机传播结果。

后来这类装备也有过很多次的进化和进化,但毕竟因为只能用在赌博作弊领域,而且成功率非常有限,所以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推广。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可穿戴设备大多以独特的产品形态存在。

并且正处于从机械设备向电子设备的过渡时期。

2009年,一款名为Pulsar的计算器手表问世,一度成为当时男士时尚的代名词; 2006年,盲人视觉触觉转换背心研制成功; 2006年,索尼推出了Walkman卡带播放器——但由于功能限制,这些为特定用途而开发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并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可穿戴计算机。

80年代关键词:硬件连接 从思维角度看,可穿戴设备的幕后黑手是《连线》杂志前主编Kevin?凯利讲的连接——最初是人与物的连接,后来发展为人与信息的连接,甚至是人与他人的连接。

这一趋势的起点是硬件的计算机化。

可穿戴计算机诞生的基础是计算机的日益小型化。

随着计算机从单一的科研用途逐渐扩展到民用、商业领域,人类个性化的需求也开始凸显。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描述的人与机器的连接,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背后,也是人与机器“零接触”的技术支撑。

这个转折点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第一台现代可穿戴计算机应运而生。

今年,一位名叫史蒂夫·曼(Steve Mann)的高中生设计了一款配备电脑的背包式多媒体录音设备,并为其配备了带有摄像头取景屏幕的头盔,实现了用可穿戴电脑进行文字录音。

、图像和多媒体材料的编辑和处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套真正的可穿戴计算机设备。

但此时,此类发明创造仍处于概念性,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大规模生产,也没有经过检验。

对公众生活影响太大。

值得一提的是,曼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成为了可穿戴技术和实时图像记录领域的先驱研究员。

2000年,他发明了著名的可穿戴无线网络摄像机,成为世界领先的研究人员。

世界上第一个用相机连续捕捉和记录生活数据(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细节),并将图像上传到互联网的人。

20世纪90年代关键词:人机交互、商业化。

20世纪90年代,一家名为Reflection Technology的公司成功开发出一款名为Private Eye的头戴式显示器。

该头盔使用可摆动的镜子扫描虚拟场景中的 LED 阵列以创建图像。

佩戴者通过眼镜看到图像的体验类似于从 18 英寸之外观看 15 英寸屏幕。

这种头盔及其成像技术为后续开发各种可穿戴计算机提供了可能性。

2017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配备 Private Eye 显示器的 KARMA 现实增强系统。

该系统可以扫描物理物体并安装二维线框图形,然后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远程控制,提供有效的物理识别信息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KARMA系统的用户可以通过Private Eye显示器捕获损坏打印机的内部结构,扫描图像,并将数据传输回远程计算机,以获得打印机损坏的原因和修复方法。

该系统的发展也表明无线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2017年,另一套充分利用无线传输技术的设备研制成功——PARC欧洲分部的两名开发商向外界推出了一套名为“勿忘我”的社会记录存储。

系统。

该系统使用预先放置在用户房间中的无线信号发射器和佩戴在用户身上的记录器来记录用户周围发生的所有交互,并将数据传输回数据库以供以后使用。

然后,用户可以查找数据来了解诸如“我和小王打电话时谁在我办公室?”等问题的答案。

可穿戴计算机将屏幕以头盔的形式佩戴在用户的头上,为人机交互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用户用一只手使用键盘输入文本变得可行。

同年,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腕式电脑”,将显示屏和键盘放置在用户的前臂上。

将计算机设计为头盔式或腕式计算机只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改变,但实际上它触及了概念变革的脉搏:机器越来越成为人体本身的一部分。

如果在硬件层面,机器能够完美适应人体,那么在软件层面也能实现这样的改变吗?这一年,许多变化开始发生。

今年,我国首条64k国际专线跨越太平洋,接入斯坦福大学SLAC计算中心。

它被认为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起点。

当时42岁的连,《Line》杂志前主编凯文?凯利出版了他的科技预言书《失控》,并开始探索人类与机器共存的可能性。

与企业级计算机相比,可穿戴计算机的个性化和连接性自然意味着它们的个性化和可连接性。

然而,这种看起来很酷的科技产品究竟如何??能够商业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

在此之前,可穿戴设备的开发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

政府迅速引领商业化进程,响应时代号召。

随后,在政府部门的号召下,相关会议和组织相继召开和召集。

此时,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尚未实现大规模民用。

政府机构的介入无疑将推动人类对于如何将可穿戴设备商业化的思考向前迈进一大步。

也是在这一年,人们才真正开始考虑可穿戴设备的商业用途。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开展“智能课程计划”,首次提出开发多种适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的可穿戴计算机。

2016年10月,卡内基梅隆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联合发起学术会议IEEE可穿戴计算机研讨会。

2004年,Trekker推出了基于Steve Mann 1994年开发的可穿戴无线摄像头的商业产品,售价为0美元,正式推出了第一个商业用途的可穿戴计算机。

然而,高昂的价格仍然阻碍了大多数人购买和使用可穿戴计算机设备。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关键词:智能穿戴、腕上电脑。

进入21世纪,GPS、蓝牙技术、无线连接与传输技术、屏幕显示精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可穿戴设备的种类不断增长。

不断增加,其功能不断扩展。

变革性因素是,随着无线技术的普及,可穿戴设备变得更加智能。

2017年,首款蓝牙耳机正式上市,标志着蓝牙技术成熟的电子产品大规模市场化的开始。

从2000年到2008年的10年间,业界推出了很多可穿戴智能设备,而且价格普遍比较合理,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繁荣表象的背后,科技与生活就像两条平行线,暗流依然是大众对产品的观望和现实态度——这个时期的产品已经能够引起一些关注——新颖的可穿戴设备显然是深深地爱过。

媒体对此表示欢迎,并在科技界获得了足够的关注,但由于大部分产品本身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还不足以点燃大众的购买欲望。

当时许多人对可穿戴设备的评价是昂贵且难以使用。

这一评价反映了这个新兴领域用户体验的尴尬。

2016年,Xybernaut Poma可穿戴个人电脑诞生,售价1美元。

这款可以戴在头上的电脑功能齐全,价格合理,但重量却有一克多。

佩戴体验与桌面卡带机戴在头上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佩戴体验无疑会让很多潜在客户望而却步。

可穿戴设备独特的贴身性,让更多可穿戴设备开发商专注于健康领域的功能研发。

2017年,推出全球首款全数字起搏器C系列。

医生可以使用该设备在18秒内下载患者病情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该设备专业性强,主要销往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

它尚未向公众进行过多的营销。

2018年,运动品牌NIKE与苹果合作,共同推出运动电子套装配件Nike+Ipod。

用户可以使用耐克产品中放置的传感器将自己的运动信息(例如步行/跑步公里数、燃烧的卡路里和其他数据)同步到他们的iPod。

耐克随后推出了多款带有Ipod专用口袋设计的服装,作为其先锋运动品牌战略的重要实践之一。

这套电子配件设计新颖巧妙,售价低廉,仅为20美元。

同时,两大品牌强强联手,营销手段强势,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响。

但由于当时传感技术的限制,数据统计不准确、数据传输不稳定被用户诟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设备及其后代的市场进一步拓展。

2016年,专门开发可穿戴电子健身监测设备的公司Fitbit成立。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与Nike+Ipod功能类似的监测腕带,旨在准确跟踪用户的步数、步行距离、卡路里消耗、运动强度和睡眠状态等健身数据。

该公司创始人曾在多次公开采访中表示,公司同名旗舰产品Fitbit的开发经历了许多波折。

直到2009年,Fitbit才正式推出首款产品,售价99美元。

与Nike+Ipod的市场反应类似,许多用户期望该产品的统计准确性能够得到提高。

虽然该产品在市场接受度和性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Nike和Fitbit所做的市场尝试可以为很多后来者提供参考。

它们充分展现了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与客户期望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有效地将用户数据转化为经济收入提供了模板。

另外,手环作为技术承受能力相对较高的可穿戴设备,功能相对单一的手环是最容易开发和推广的产品。

因此,无论是传统品牌还是新兴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的成本都比较低。

腕带/手表式电脑也是这一时期许多公司关注的焦点:打开便携式电脑上班是不是很酷?但大多数产品在研发和推广中都遇到困难。

如何开发一款功能齐全而又小巧轻便的计算机,无疑困扰着大多数业内公司。

2016年,IBM公布了两款搭载Linux系统的手表式计算机概念型号。

但从那时起,这两种电脑型号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上一次相关消息公布是在2016年:IBM宣布两款产品仍处于开发阶段,但预定价格在美元左右。

手表品牌Fossil也在2011年宣布,将于次年夏季推出搭载自主研发的Palm OS操作系统的腕戴式微型电脑。

但最终这款产品因开发困难,直到当年1月才正式发布。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许多其他公司开发了类似的产品,例如 Eurotech 开发的带有触摸屏的 Zypad。

只是这些产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市场反响。

世界电子巨头松下于2002年推出并于2005年悄然退出市场的可穿戴砖电脑产品,也是可穿戴电脑产品市场接受度低的一个绝佳例子。

2017年,Glacier Computers发布了W可穿戴电脑。

这款电脑主要是为紧急情况下需要解放双手处理大量信息的用户而开发的。

腕戴模式允许用户用一只手操作计算机,并在必要时用双手处理其他事情。

该产品的防水性能也是商家在开发时的一大卖点。

只是这款电脑比较重,不方便携带,而且用户体验较差,所以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腕上电脑的技术研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将复杂精密的电脑部件减少到尽可能小的尺寸,打造出“小而全”的电脑,需要极高的硬件制造和组装技术。

因此,一般来说是费时、费钱、费力的。

然而,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

最终,这些电脑因为屏幕太暗、尺寸太大、重量太重等原因,不适合日常携带和操作,没有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