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如果你要问现阶段最流行的智能设备是什么,你心里可能有很多答案,但智能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环 答案肯定不会出人意料。
可穿戴设备火爆,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在如此蓬勃的形势下,小米手环诞生了,售价仅79元!小米手环的出现让可穿戴厂商深受其害,引发了可穿戴设备的降价浪潮。
低价产品的出现对于可穿戴市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可穿戴产品的价格战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价格低廉,其他厂商该如何应对?在近日的小米年度发布会上,除了发布旗下首款4G手机小米4外,小米还发布了旗下首款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售价79元。
小米手环的主要功能包括检查运动量、监测睡眠质量、智能闹钟唤醒等。
它采用铝合金表面,采用激光微穿孔,有多种颜色和材质可供选择。
小米手环配备低功耗蓝牙芯片和加速度传感器,可拥有长达30天的待机时间。
此外,它支持IP67级别,防水防尘,日常生活甚至洗澡都不需要摘下来。
79元?智能产品真的可以这么便宜吗?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智能手环来看,国外大品牌的价格普遍在100元左右,国内品牌的价格也有100元左右。
一向以价格战扰乱市场的小米此次推出了售价79元的智能手环,无疑将对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让智能手环这个原本“高端”的产品产品,看起来“低”。
尤其是今天,小米宣布在小米酷玩帮上开放小米手环公测申请。
试用价格仅需1元,共有1个测试名额。
虽然只是针对VIP以及小米社区账号积分100以上的用户,但这个消息却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赚足够钱让人们大吃一惊的噱头。
小米的价格杀刀是否意味着可穿戴市场的价格战模式已经开始?小米手环发布三天后,部分厂商就已经开始降价:攻壳机动队公布了旗下最新款智能手环Bong II的售价——99元。
小米手环就像一条鲶鱼,扰乱了手环市场。
它的价格无疑给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的智能手环市场投下了一颗炸弹。
接下来发生什么?事实上,价格战一直是小米赢得市场份额的利器。
早在几年前,小米就曾利用低价优势在智能手机领域颠覆国产手机,赢得了众多粉丝和市场份额。
近日,小米再次宣布将发布智能插座,希望能在智能家居市场分得一杯羹。
这里,可以猜测,这款智能插座很可能会以低价赢得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的进入确实开启了可穿戴市场的价格战模式!是什么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的价格战?小米手环的发布,导致不少智能手环产品降价。
降价潮背后的症结何在?可穿戴市场的发展真的不可避免价格战吗?从市场调研来看,高昂的价格是很多可穿戴设备无法普及的重要原因。
此外,可穿戴设备主要侧重于健康监测、运动等功能。
这些功能目前在国内需求并不高,仍处于“附加功能”需求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其高昂的价格就成为了消费者驻足的重要原因。
如果价格高、质量高,自然就会有大量的购买者。
但如果市场上高价和低价的东西在功能和外观上没有区别,有多少人会淡定地购买高价产品呢?也许这就是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尴尬!技术、功能和用途没有明显差异,这是低价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根本原因。
可穿戴设备一直是移动互联网行业近年来想要涉足的领域,因为它不仅可以与手机联动、共享数据,还可以监测人们的身体状况、睡眠质量等诸多人性化功能,对我们的生活和感知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再加上便携性,预计在未来,它很可能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的必备产品。
但目前国内可穿戴市场多以初创公司和手机公司为主,技术上难以自立:初创公司研发能力不强;由于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手机厂商忙得不可开交,无意全面涉足可穿戴设备。
这意味着目前可穿戴领域不存在特别大的技术壁垒,价格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穿戴厂商如何应对价格屠刀? 2019年可以说是国产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元年。
随着可穿戴硬件概念的普及,国内掀起了一波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创业热潮,但市场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
由于技术含量低、传感器单一、制造成本低、用户痛点不足,可穿戴产品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市场“外冷内热”的情况下,小米引发的这波手环降价潮背后,是智能手环乃至可穿戴设备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方面,目前销量不佳,不少企业不得不依靠靠几百元的高售价来抵消三项费用和前期研发投入。
降价将考验其可行性;另一方面,在没有“杀手级”应用和非必需品的情况下,降价不一定能带动销量上扬。
在这种情况下,小米的低价策略无疑是一把锋利的屠刀。
那么,可穿戴厂商该如何在刀下生存呢?我们认为,79元的低价或许会给屌丝更多逆袭高端智能硬件的机会。
能够产生颠覆性意义的产品从来不靠价格取胜。
如果它们不能给用户或同行带来新的价值,那么它们仍然毫无用处。
想要掀起一场腕上革命,至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拥有新功能。
市场上国产手环有上百种,同质化几乎成为手环最大的弊端。
这些产品最常见的功能无非就是计步和睡眠监测。
小米至今仍未摆脱这个魔咒。
就连小米推出的超长待机和防水功能也是有先例的。
事实上,所有主要监测运动情况的手环根本无法解决用户的问题。
喜欢运动的人,不戴手环依然会运动。
对于不喜欢运动的人来说,一个只能告诉他们今天锻炼了多少的手环并不能让他们对运动产生兴趣。
小米在这方面没有创新,其他手环也没有。
2。
摆脱手机作为配件的角色。
如今,手机不仅是线上到线下的连接点,也是各大智能消费终端的连接点。
点的另一边连接着无数的智能终端形态:手环、体重秤、水杯,甚至还必须搭载iPhone的车载平台CarPlay。
智能手机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
各大硬件终端都扮演着手机配件的角色。
小米手环只是小米手机在其日益丰富的业务版图中添加的一个高端外设。
虽然小米手环的出现极大刺激了可穿戴市场,引发了一波降价潮,但小米手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会秒杀其他智能手环。
小米手环功能简单,没有显示屏,外观也不是很美观。
这些对于其他智能手环来说无疑是突破。
小米手环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但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佩戴只是一个开始。
能否继续佩戴而不脱下,甚至日后购买其更新产品,都是一个大问题。
产品的成功取决于它。
对于可穿戴产品来说,同质化竞争最终是不可取的。
在广阔的市场中,只有差异化竞争才能使这个行业发展壮大。
价格战是智能产品无法逃脱的魔咒吗?智能手环乃至可穿戴市场价格战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作为智能产品的先锋代表,其市场出现价格战是否意味着任何智能产品都无法逃脱价格战的魔咒?作者在这里问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
纵观整个智能市场,几乎所有品类的智能产品都存在技术不成熟、市场认可度不高、或者价格高、性能低等问题。
智能手环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当前“外冷内热”的市场形势下,低价产品无疑会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一股清风,就像小米手环一样。
然而,低价毕竟是一把双刃剑。
在淘汰一些盲目追随者的同时,也会对一些潜力股造成伤害。
如果厂家一味搞价格战,最终受益的只有一家甚至少数企业,而整个行业都会受到损害。
高品质、高性能是获得消费者认可的终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