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学道李宁与小米合作推出智能跑鞋。
李宁认为这是一个奋起直追的好机会,但NIKE却用自己不成功的经历证明了这几乎是一个边缘化的项目。
李宁的品牌战略是“坚守中档”,却遭遇了国际大品牌的“神奇巧合”,让李宁措手不及。
它放弃了部分70后、80后消费者,转而关注90后。
如今,它却面临着90后不买单的尴尬。
李宁公司内部大公司官僚主义严重,最终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52岁的体操王子李宁正在努力贴近年轻消费者。
不久前,身着黄色运动T恤的李宁现身李宁体育用品公司与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联合举办的发布会。
虽然李宁不太习惯这种在互联网科技圈流行的发布会,但为了更好地展示公司的智能新品,他在现场奋力奔跑。
借此,李宁正式推出两款“智能跑鞋”,宣布进军“智能运动”领域。
与其说这是李宁自己在场上表演的节奏式“路演”,不如说这是李宁的一次反击尝试。
公开数据显示,李宁2018年净利润亏损7.81亿元——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亏损。
不仅连续三年亏损,而且还遭遇了高管接连更换、库存水平高企等老问题。
,都迫使李宁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收复失地。
“我的责任是让李宁恢复盈利并持续盈利。
”李宁在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高调做出承诺。
应该说,李宁的回归对于树立品牌信心、重塑创业文化都有帮助。
然而,复兴之路显然不是李宁几句滑溜的脚步或几句慷慨激昂的演讲就能实现的。
我们先来说说产品开发。
现在,李宁正与小米合作推出智能跑鞋。
从表面上看,李宁与小米合作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可以利用小米的品牌形象来增加其在年轻人中的曝光度和美誉度。
不过,噱头再大,最终还是要看产品。
再来说说李宁的智能跑鞋。
当小米与李宁合作的智能跑鞋亮相时,着实让人们大吃一惊。
有网友感叹“山寨与山寨的结合,更高、更快、更山寨”。
另一方面,李宁不仅对新品充满期待,还借此推出了O2O模式。
感觉“我”要翻身了。
事实上,所谓的智能跑鞋只是增加了一个芯片和APP,任何其他品牌都可以快速复制。
例如,国际巨头NIKE此前就开发过类似的技术,其中还包括记录、分析、兑换等功能。
但事实上,该产品并没有大受欢迎。
也就是说,在鞋底添加芯片的设计理念早已被其他品牌所采用,但实践证明这几乎是一个边缘化的项目。
对于李宁来说,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品质,能有多大?获胜的几率?我们先来说说产品的市场定位。
对于李宁来说,复兴之路与品牌战略息息相关。
为此,李宁的品牌战略是“坚守中档”。
对此,前不久辞职的CEO金振军表示,李宁品牌想要抓住的是大众回归理性消费的机会,所以以中档消费市场为突破口为其产品。
然而,就在李宁将产品定位于中档市场的同时,国际品牌几乎同时开始向中档产品渗透。
他们不仅全面布局产品线,甚至还推出了价格实惠的入门级产品。
这意味着李宁的产品定位遇到了国际大品牌的“神机巧合”,这让李宁措手不及。
它放弃了部分70后、80后消费者,转而关注90后。
如今再次面对90后。
不付帐的尴尬。
不仅产品定位失去了灵活性,品牌策略失去了粘性,内部管理也失去了个性。
现阶段,李宁公司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企业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态度及其行为模式对团队的影响。
遗憾的是,作为诞生于国内运动品牌疯狂增长的“黄金时代”的本土品牌,李宁的创业精神一度错过了太阳,又错过了月亮。
不到四年,老将张志勇辞去李宁公司CEO职务,后来由“老外”金振军继任。
2018年11月,金振军辞去代理CEO职务。
无奈之下,李宁只得亲自接替他的职务。
对于金振军的“统治”表现,虽然李宁官方的说法值得称赞。
但不言而喻,金振军的突然辞职表明,李宁公司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积累了各种弊端,以至于不断节节败退,让出了老大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理解和重建李宁公司的创业精神,这是一个“空降兵”无法解决的事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李宁。
曾几何时,李宁作为一家有良心的企业,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也不贵。
其所有产品的性价比都非常高,这几乎让很多粉丝穿上李宁,感觉“一切皆有可能”。
在张志勇的带领下,李宁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在绕道过程中,其在国际化和品牌重塑过程中过于激进,陷入库存泥潭。
金真君时代,确立新的战略方向意味着与原有战略方向的冲突。
除了僵化的市场反应机制外,李宁公司内部还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
就连李宁本人也承认,公司人力资源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化多项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有人预测,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对于中国体育用品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机遇期。
对于李宁来说,当务之急是寻找一位熟悉李宁文化、敢于变革的接班人,从而尽快解决顽症,搭上互联网快车。
翻身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