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20年前更多的人问我是如何想到制作智能珠宝的想法,当时更多的人问我为什么学习瑞典语。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就有人说万物互联,智能生活是下一个趋势。
其中,可穿戴设备是最接近金钱的。
遗憾的是,2018年腕带的出现和众筹的兴起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明星产品。
我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西方运动手环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
我在瑞典的那些年里,锻炼是每天的必需品。
大多数欧洲人和美国人都是这样。
但回国后,忙碌和雾霾让我失去了经常锻炼的习惯,我周围的人也大多如此。
小米手环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79元的售价符合人们尝试新奇玩具的心态,而不是因为人们真的对运动数据有巨大的需求。
要知道,其他昂贵的运动手环已经下降了。
运动手环肯定会有市场,但需要一些时间。
其次,缺乏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功能。
以出货量最大的手环为例,其功能包括运动数据提取分析、睡眠监测、心率监测等。
不幸的是,这些数据无论是在准确性还是与卫生机构的联系方面都无法直接影响用户的健康。
步行或跑步数据的社交化在一段时间内也是新鲜事。
对于用户来说,是否使用这些设备并不重要。
当然,这也受制于全球微传感器本身的发展。
第三,极客背景的团队对消费品的了解不足以创业。
最终,无论可穿戴设备多么强大,它仍然是市场上的消费产品。
然而,很多创业团队技术思维较强,但缺乏基本的用户思维和消费品营销能力。
这就导致了很多产品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定位于让情侣随时知道对方在哪里的智能手环,严重违背了“无论距离有多近”的人性基本点。
关系是,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那些测量睡眠的人建造了智能手表,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喜欢戴着手表睡觉;他们最终做出来的产品除了众筹之外不知道如何营销。
那么我们该如何抓住可穿戴市场难得的机遇呢?我的第一个答案是:让可穿戴设备首先回归“可穿戴设备”,而不是一个新颖的科技产品。
生生创造的一款新颖的科技产品,如果不能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即使被回购,也会很快被抛弃。
但如果它是人们早已习惯的“可穿戴”事物,为其添加不添加违和感的智能功能,将是锦上添花。
它不会创造新的用户需求,而是改善现有的用户需求。
这就是苹果选择手表作为突破口的理念。
几千年来,珠宝一直是女性的必备品,重复购买更是爱美女性的刚需。
将基于女性特点的智能功能融入到时尚首饰中只是点睛之笔。
如果能够不断推出新款式、新功能,很可能成为珠宝中一个全新的品类。
仅中国的珠宝市场每年就价值1亿元人民币。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珠宝是为了搭配而不是欣赏。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它的复购率远高于普通数码产品。
这个数量级是智能手环无法比拟的。
古往今来,我们身上的“可穿戴”事物一直都有自己的应用场景。
运动手环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出现。
当然,不同的配件会有不同的数据传输和相应的APP玩法。
如果“可穿戴”设备注定要被用户频繁更换,那么商业模式就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设计。
对于以女性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创业团队来说,智能珠宝不仅要颜值高,在功能上也要摒弃男性对理工科的传统刚需心态。
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日本Neurowear公司的猫耳朵在世界范围内如此受欢迎。
这对猫耳通过捕捉脑电波数据,在用户高兴时竖起,在沮丧时垂下。
是的,很多时候,“有趣”意味着“有用”,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