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下半年开始,VR行业开始出现“VR寒冬”的声音。
质疑声四起,不少企业相继宣布裁员、倒闭。
其中,离我们最近的就是3月份的完美视界事件。
这家入行20年的老牌全景相机公司不仅因拖欠工资而裁员、CEO失踪,固定资产还被法院查封,一时尴尬不已。
(完美幻想夺取现场)此前消息还包括谷歌风投青睐的桌面VR解决方案提供商EnvelopVR停牌、VR网站Vrideo关闭、AR运动眼镜仲景视觉清算、红极一时的众筹AR摩托车头盔Skully倒闭了……除了上述公司之外,还有很多项目虽然没有正式宣告破产,但一改融资初期的高调宣传,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不仅没有新一轮融资的消息,产品也被推迟。
痕迹。
大家想问,VR,你怎么了?为此,小编走访了业内人士,讨论并听取了20位VR/AR专家的意见。
他们包括来自HTC、京东、花白纳等大公司的VR业务负责人,也包括来自耳机、体验店、全景相机等不同行业的VR创始人。
分别与他们谈论了VR寒冬中的企业。
生存现状、B端/C端业务困境及解决方案,以及2019年VR行业最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受到大多数受访者的青睐。
(懒得看全文的可以直接看结论。
) 1、VR寒冬VS市场理性回归。
51VR创始人李毅认为,去年下半年,整个行业的发展肯定有些波动,说是短暂的寒冬也不为过。
在媒体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一项新技术出现后,在没有成熟和商业化条件的情况下,预期被放大,导致了如此寒冬的景象。
Hypereal创始人黄柴明也认为,市场与产品的不匹配是寒冬言论的主要原因。
Insta全景相机联合创始人陈金耀认为,资本开始冷静下来,不再争夺赛道,对VR行业的投资萎缩,导致一些企业业务方向不明确、收入不稳定或经营过低收入威胁到公司的正常运转。
经营企业濒临倒闭、倒闭。
因此,出现了很多VR冬天的声音。
客观地说,媒体有时确实有“小事做大、大事爆炸”的倾向。
事实上,在这个“寒冬”期间,也有不少企业陆续获得融资、发布新产品,但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大幅减少。
很多受访者在面对这个话题时更喜欢用“回归市场理性”。
例如,脑游VR创始人黄壮表示,“VR冬天有点夸张。
我们更愿意说,这是市场回归理性。
2018年,国内VR设备线上销售额达到每月1万元,同比增长近10倍。
许多有实力的公司获得了开发新产品的资金。
与“过热”相比,这只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三大PCVR”之一的HTC Vive VR耳机)HTC VR副总裁包永哲也告诉小编,这波浪潮一波一波地来,去年上半年太高了,现在已经恢复正常了好东西,如果你看实际的产业链,感觉市场还在变冷,而且进来的技术更先进的人也直接没有变化。
反对“VR冬天”的人认为VR产业尚未起飞,DCCI未来智库和FutureLabs创始人胡延平表示,“有人说现在是VR寒冬,但我不这么认为。
从成熟的角度来看,VR相关的技术和体验更好的产品应该会同时出现,到2020年,将是一个市场过渡期,从市场培育期到市场导入期。
量子视界VR相机创始人认为,VR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繁荣,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漠和压抑。
寒冬的原因之一是去年三大PC VR头戴设备的出货量没有预期那么高,用户体验也差很多。
但从移动VR来看,据他了解,去年深圳盒子产品的出货量可能在1万台以上,而且移动VR并不像PC VR(深圳)那么冷。
华强北VR眼镜盒制造现场)小编也走访了很多平时不太关心科技行业的人士,发现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VR/AR等几个行业中,认知度是最高的它仍然是一个插入手机的盒式VR。
不得不说,手机盒子的低廉价格以及天后王菲等明星的VR演唱会,在听到小编问及“VR冬天”时,起到了很好的营销作用。
他满脸惊讶,“VR现在挺火的?什么叫寒冬?”看来之前的VR热潮影响深远,至少教育用户的成本已经被市场分担了。
“几年前,我还需要向投资者解释什么是VR/AR,但现在我可以直接说出来了”,而现在市场已经降温,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也下降了。
不过不少玩家和小编都抱怨,正是因为这股热潮,玩家鱼龙混杂,一些技术不合格的低价产品充斥市场。
市场。
由于VR还存在头晕等问题,如果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很差,就会下意识地抵制这项技术,这对以后的推广和发展不利。
与此同时,由于VR的快速衰退,现在整个市场都在萎缩。
他们都对此抱有不高的期望,甚至拒绝。
2、C端弱点:VR眼镜太“重” 虽然大家对“VR寒冬”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那就是。
C端发展不及预期。
由于价格便宜,箱装出货量有所增加。
普通用户通常只是尝试一下。
使用一两次后,他们就把它们放在柜子里积满灰尘,更不用说花钱购买内容了。
人们普遍认为如今的 VR“太重了!”一方面,VR硬件的实际重量仍然太重;另一方面,下载应用、“戴眼镜”等动作对于用户来说又过于“沉重”。
(如果几年后你看看现在的VR头显,你会发现它们大得离谱。
)热浪科技创始人张庆浩认为,现在很多VR应用都需要被动用户戴上眼镜来体验。
这是一种强加行为,是一种非常“非互联网”的行为。
厂商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让用户愿意佩戴眼镜。
比如刚刚推出“天宫计划”的京东,其VR/AR业务负责人赵刚表示,“京东主要主打To C应用,而To C应用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轻。
现在的VR太重了,包括硬件和软件,很难在To C中推广。
我们首先要让这个设备轻便、佩戴舒适;其次,如何将VR/AR嵌入到现有的手机中; APP很轻吗?如果一个非重度用户想要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并体验一下,却发现APP变大了很多倍,而且消耗了大量的流量,他肯定不会愿意这样做。
”戴悦,华路白纳VR事业部总经理。
相信现在VR终端设备的数量太稀缺了。
全国电视只有几百万台,电视台怎么赚钱?电视广告也不会有价值。
另一方面,VR内容在目前情况下仍然很难变现。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给内容制作团队带来很大的压力。
大公司会表现得更好,但初创公司压力更大。
(AR眼镜不仅尺寸大,而且成像屏幕也很小……)与VR相比,处于发展早期的AR行业,现在在消费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骁龙科技创始人石晓刚认为,AR眼镜在当前消费领域没有机会,因为它根本不符合消费领域的要求,无法实现商业逻辑的几个特征。
例如,它没有足够的有效应用。
场景下,它的用户体验非常差,包括佩戴舒适度、续航、尺寸、重量,而且成本和价格也非常高。
说到寒冷的冬天,人们的意识确实在增强,但说到火灾,却远远没有被提及。
在如此不温不火的背景下,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VR/AR到底是一个真实的市场,还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大多数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是”、“当然”……比较谨慎的人不会直接回答,而是会用智能手机来类比。
“现在关于VR是否是必需品的讨论就像2007年关于触摸屏智能手机是否是必需品的讨论一样。
” “一样”,或许他们认为只是需要,但还有问题需要解决。
在所有受访者中,Insta联合创始人陈金耀是唯一这样回答的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VR还不是必需品。
但在一些小众的应用场景或者社交场景中,仍然有很多机会可以探索。
” 3、业务重心开始向B端倾斜。
在这种趋势下,很多企业的重心开始向娱乐、教育、医疗等行业的终端用户倾斜,大致分为两类:类别:一类是原来的客户定位在B端;另一类是从C端开始向B端发展,以这家年底成立的深圳初创公司为例。
3月底正式推出10K/3D VR相机AURA,售价9.8万元,为了让内容生产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拍摄工具,降低B端门槛。
C端大部分行业很难盈利,但B端还是很稳定的,Idealens联席CEO刘天成认为,普通消费者对VR体验需求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视觉体验方面,而且。
目前的屏幕无法给消费者带来完美的视觉体验。
Idealens主要专注于开发B端市场的业务,因为B端市场目前比C端市场规模更大、利润更高。
Idealens的VR一体机K2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市场的B端客户。
Conductor VR联合创始人白志毅认为,目前VR最大的问题是用户基数不够大。
今年,Conductor VR将采用B to B to C的方式。
一方面保证团队有收入,另一方面产出的内容是为了C端体验。
瑞波科技创始人张庆浩表示,“我们预计2018年会有这样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立即转型B端业务,将影响降到最低,现在看来是非常理性的。
”粮丰台创始人廖春元先生表示,粮丰台现在在营销、教育、产业三个方面都有很多需求,也接待了很多相关客户。
“其实我们是春江水暖鸭的预言家,业务需求不断增长,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四是商业模式不明晰,拿锤子找钉子。
在C端疲软的当下,B端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的“过冬秘诀”。
但对于B端来说,能否深入垂直领域、找到客户痛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都是问题。
面对“进军B端”的汹涌热潮,一些投资者也提出了质疑。
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斯文民表示,VR/AR行业的门槛其实非常高,无论是技术门槛还是人才门槛,无论是硬件还是内容。
似乎谁都可以做To B,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B端VR教育为例)这个团队必须扎根教育行业至少10年,也需要积累VR技术。
这个团队的要求非常高。
(全国首家“基础教育VR教学示范学校”)现在的VR+行业,如果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的话,就是用锤子找钉子。
是否真的能找到钉子并不重要,但如果你拿着锤子,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那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
味食库创始人杨伟认为,“锤子(VR)虽然金银满身,很漂亮,但最终还是要找到钉子在哪里,一定要了解这个行业。
传统互联网行业说,如果你的技术不能比过去的方法带来3倍、5倍的优势,你就无法进入传统行业。
事实上,对于VR来说也是如此。
你必须找到VR能够改变传统行业的点,能够让价值提升3到5倍的地方。
”魔幻世界副总裁马黎明认为,目前VR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还很肤浅,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都只注重某些表现形式。
,尚未真正融入行业本身。
(比如)教育方面,现在有K12,有未来教室的需求。
未来的课堂如何建设?如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这些都是需要从业者坐下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问题。
5、2019年最有前景的两个方向:多人交互和社交。
在小编的采访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看好2020年多人在线VR和社交VR的崛起。
这些支持者包括HTC包永哲、脑游VR黄壮、指挥VR白志毅、ZVR郭伟等,这次就不一一提及了。
摩尔定律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技术定律。
当价格保持不变时,集成电路的性能大约每18-24个月就会翻一番。
但实际上还有另一个“迈克菲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用户数量的平方。
只有当你的系统能够让多人互相使用并形成网络时,它的价值才能呈几何级数增长。
无论是电话、互联网、手机,还是我们以前所有的社会系统,其实都遵循麦卡夫定律。
具有社会效益的满足感远比单人体验更具粘性。
(Viveland,台北第一座Vive虚拟现实乐园) 多人互动VR包括线上多人互动和线下多人互动。
在网络方面,许多内容开发商现在都在开发此类内容。
除了多人游戏之外,还有多人远程会议、多人在线社交等。
线下方面,据小编了解,去年的VR线下体验店其实表现不佳。
一方面是对店主运营和推广能力的考验。
另一方面,设备调试时间过长,员工培训成本过高。
这也是体验店的错。
一个大问题。
VR线下体验店连锁品牌“超级船长”CEO王雷表示,一线门店平均每月有3000名员工,培养他们操作全英文管理非常复杂系统。
而且,播放完这个内容之后,还要花两个小时来调试下一个内容的空间定位。
没有客户愿意等待两个小时才能播放另一段内容。
因此,我一直对空间定位解决方案,尤其是国外的解决方案心有余悸。
因此,“作为操作端的硬件解决方案,一定要万无一失,用户操作简单,培训简单,系统稳定性增强。
如果有投币、扫码,一定不要让人帮忙。
”不过,近期国内多家大型空间定位解决方案厂商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产品,大部分效果都不错,而且比海外解决方案便宜近一半。
王雷还提到,这一年里,超级队长做了产品试用,把品种从纯VR变成了VR与零售、轻餐饮的结合,发现慢慢发生了化学反应。
消费者想要的以及科技娱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不会局限于这项技术的性能和参数。
与社交应用不同,爱奇艺也支持“VR中应该有人”,但找到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上月底,爱奇艺推出了一款配备虚拟助手的一体式VR一体机——双儿。
这是一个类似于Siri的虚拟语音助手,也是一个情感伴侣。
它可以与用户对话、聊天、看电影等。
未来,除了双儿,爱奇艺还将打造男性版虚拟助手。
接下来,它会考虑将偶像的形象和声音带入VR世界,成为你的私人助理。
(爱奇艺VR女友双儿)爱奇艺智能硬件副总裁熊文告诉小编,这是他在成立智能硬件部门时就决定要做的事情之一,也是他看重的一个项目????非常喜欢。
“VR的世界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环境,还应该有人。
”结论1、多数人认为今年下半年以来VR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这是行业的理性回归。
热潮的好处是它成功地教育了用户,现在大众也知道了什么是VR。
缺点是劣质产品伤害用户感官,影响后续推广。
2、目前C端产品的PCVR出货量低于预期,但手机盒子的出货量很高,这证明消费者有兴趣,但产品还不够好。
头戴式显示器体积太大,屏幕需要升级,用户需要“戴眼镜”并下载应用程序才能使用,体验太“重”。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让用户愿意戴眼镜。
3、在C端疲软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开始将业务重心转向B端。
但目前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想要进入垂直行业,公司需要对行业痛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团队的要求也比较高。
4、今年最有前景的是线上线下多人互动等具有社交属性的VR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