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潜力无限 医疗可穿戴设备依靠的不仅仅是技术

时间:2024-05-22 18:26:51 科技赋能

随着Google Glass的出现,可穿戴设备可以说是最近科技圈最热门的智能产品之一。

当移动医疗遇上可穿戴设备,一股颠覆原有健康管理模式的趋势兴起。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医疗可穿戴设备都是智能手环、心率监测器等比较简单的设备,但它们被认为潜力无穷。

  医疗可穿戴设备即将到来。

目前比较常见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是针对心脏病患者的便携式动态心电图,它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

它可以检测到常规心电图上不易发现的事情。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增加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检测结果的持久性,并能完成风险预警功能;还有一种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植入式血糖监测仪,不仅可以实时监测血糖值,植入的微泵还可以持续释放药物;另一个例子是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电子血压计等。

至于更引人注目的,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谷歌正在开发一款隐形眼镜,其中包含一个传感器,可以测量泪液中的血糖水平;苹果还尝试将无感血液检测技术应用到可穿戴智能设备中。

;而传统微创植入式传感器公司Cardio-MEMS正在开发一种可植入人体的无线设备,用于控制心力衰竭、动脉瘤、高血压等严重慢性心血管疾病。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在医疗领域大行其道,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晔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迎来了可穿戴设备。

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的时代。

是时候感受自己,尤其是身体健康。

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可选消费。

相比之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很多人的刚性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已进入慢性病高发期。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患者数量多、医疗费用高、病程长、服务需求高。

合理管理慢性病,可以避免急诊和住院,减少就诊次数,大大节省费用和人力成本。

广发证券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中指出,2018年应用于医疗电子领域的无线可穿戴健康传感器数量约为1万个,这一数字同比增长37%。

据ABI公司预测,用于远程病人监护和在线专业医疗应用的应用将在2018年占整体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

根据BCC Research的预测,移动医疗市场将从98亿美元增长2018年达到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18.6%。

移动医疗支持系统 然而,医疗可穿戴设备不仅仅依赖于可靠的技术。

在李野看来,医疗可穿戴设备,或者说移动医疗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支撑。

首先是筹码收集。

芯片被视为可穿戴设备的基础。

由于它们是要一直佩戴的,因此需要关注用户的便利性、舒适性和能耗。

因此,芯片主要解决小型化和便携化的技术问题。

二是支持异构医疗信息和海量健康信息并行分析处理模型的云计算平台。

从技术上来说,云计算平台主要起到数据收集和组织的作用。

李晔表示,目前云计算平台多采用谷歌等解决方案,其可行性不存在问题。

“关键是国内企业能否根据医疗数据的特点提出颠覆性的云平台解决方案。

”数据分析软件需要提供一定的解释、自动诊断和预警。

此外,当数百万用户同时使用时,算法的稳定性和数据处理能力也将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李晔表示,对于国内硬件设备厂商来说,数据分析领域可能是一个短板。

最后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运营模式。

从美国医疗可穿戴设备的运营模式来看,主要是与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购买产品为医保客户提供服务。

其次,有些服务是向医生收费的。

然后进入传统医院渠道。

李晔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由于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与美国不同,目前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

一是设备运营企业寻找专业医疗机构合作,依托其原有的远程服务。

医疗业务;二是公司自行招募有基层医疗服务经验的团队,运营自己的远程医疗中心。

“事实上,医疗可穿戴设备仍然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标准化问题。

”李晔表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理念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可以收集自己的数据,这与只能在医院进行的检查不同。

设备根本不同,数据监测的准确度自然不在一个层次。

“然而,根据目前慢病管理的数据,只有约2%的可穿戴设备用户真正需要去医院就诊。

绝大多数人最多只需要在社区医院解决日常健康问题。

”因此,李晔认为,医疗可穿戴设备的监测精度主要满足家庭自检的需求。

“前提是要严格界定哪些区域可以用可穿戴设备监控,哪些区域必须由医院级设备完成。

”  家庭健康管理深圳模式 目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出心电图、脉搏波、血压等可穿戴设备。

据李晔介绍,该中心除了自主研发的芯片外,还可以提供家庭健康管理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分析软件。

设备采集的数据可以直接显示给用户。

更深入的分析将通过云端、基于不同类型的算法、使用应用程序和 PC 来完成。

事实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广播电视台合作,在福田区莲花北社区推出了“低成本家庭健康管理示范项目”。

李晔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深圳市非常重视社区医院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有专门机构定期走访患者,监督社区医院的工作,出现了医疗可穿戴设备为他们提供了一套更好的服务和管理。

方便的解决方案。

社区慢性病患者可以将可穿戴设备连接至机顶盒,查看血压、心电图等数据。

他们还可以看到具体的分析判断、术语解释、医疗建议等信息。

如有必要,也可以请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检查。

李晔表示,目前正在考虑将芯片技术、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分析软件向公众开放,特别是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运营商与社区医院的合作模式也有望进一步推广   隐私问题不可避免 “可穿戴设备植根于物联网。

如果没有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失去其主要意义。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黄连胜表示,最近谷歌眼镜引发了人们对可穿戴设备隐私和安全的担忧。

甚至有人公开反对出售这款眼镜,认为这是侵犯个人隐私的产品。

信息安全问题在医疗可穿戴设备中将尤为突出。

黄连胜认为,个人健康数据一旦接入互联网,谁都不能保证这些数据不会被出售给第三方并变得有利可图。

一个有利可图的工具。

但他也表示,只要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有关,信息安全就将成为永恒的话题。

“事实上,一项技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一组天然的矛盾。

一般来说,越方便的技术,如果不进行特殊处理,其安全性就越差。

如果想要兼顾便捷性和安全性,技术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黄连胜指出,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带动一个行业的崛起,而行业内的标准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而法律法规的制定很少走在前面。

目前能做的就是提前对这个问题做好研究层面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