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正确处理医疗可穿戴设备两大症结

时间:2024-05-22 18:13:04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是国内互联网医疗的重要领域。

可穿戴设备是穿戴或植入人体上或体内的电子或智能计算设备,属于物联网范畴。

目前,国内健康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于慢性病、养老、妇幼保健、智能运动服等领域,分为运动健康和医疗可穿戴设备两大类。

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普遍采取两种经营策略。

一是开发自研硬件和应用APP,主导销售、推广以及后期的数据挖掘;另一种是开发自研硬件,并借助微信、Apple Health Kit等健康数据平台进行推广。

,获得后期效益。

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应用形式,国内可穿戴设备属于市场蓝海。

然而,中国相关厂商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两大问题。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关键问题,我们才能迎来春天。

从消费级转向医疗级是行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制造商众多。

由于涉及软硬件一体化研发,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产品同质化严重。

仅糖尿病产品和应用就有数十种。

按照计划,医学作家刘谦近期成立了“独角兽工作室”,对相关应用进行独立第三方独立调查和评估。

医用可穿戴设备具有医疗器械或药品的替代作用,但缺乏医疗行业的准入和监管。

首先,技术指标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国产医疗器械和药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效果对比评价,要求原料使用、毒副作用、双盲受控试验,从而设立准入壁垒,有效遏制市场无限竞争,减少潜在的患者安全风险。

但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的研发缺乏监管。

患者往往自主选择并承担费用,无法鉴定产品质量。

政府行业监管的缺失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国内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仍处于推广阶段,监管部门覆盖医疗可穿戴设备还需要一段时间。

二是设备缺乏维护和调试。

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需要定期维护、校准、调试和维修,以确保可靠性和可用性。

很多医疗可穿戴设备在作为产品出售给患者后,主要注重消耗品收入或积累患者数据,缺乏提供类似服务的能力,患者也缺乏为其付费的意愿。

大多数医疗可穿戴设备只具备消费级电子产品的品质,并未达到工控级或医疗级标准。

国内消费者普遍习惯于为实体产品付费,缺乏直接为服务付费的习惯,这制约了可穿戴设备厂商实现多重效益。

三是不可避免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如果患者盲目信任不具备医疗级品质的可穿戴设备,并根据显示的数据指标来指导用药和生活,将会产生严重的健康风险和损害。

例如,如果患者长期信任读数不准确的血糖仪,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并发症。

当然,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可以借助标准合同条款规避风险,但这却是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美国FDA已将医用可穿戴设备和应用程序纳入医疗器械管理,需要通过技术和有效性测试才能投放市场。

此举设立的门槛,一是遏制市场无序竞争;其次,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三是证实了疗效,为医保部门扩大报销范围提供了依据。

因此,美国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径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指明了发展路径,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合理应对健康数据平台是发展的命脉。

医疗可穿戴设备全面实现人与物的连接,部分实现人与人、物与物的连接,使得相关数据得以积累和流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简称“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在医疗可穿戴设备上得到充分体现。

对于数据的存储和应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都制定了自己的策略。

与此同时,一些平台公司推出了医疗应用数据平台,以用户为单位跨应用收集、存储和应用个人健康数据,例如苹果的 Heath Kit 平台(2020 年 6 月)和谷歌的 Google Fit 平台( 2020 年 8 月)。

、三星Sami平台(2020年5月)、腾讯微信硬件平台(2020年7月)、百度Dulife智能健康设备平台(2020年12月)等。

上述企业依托其生态链,开发了语音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

深度学习,如苹果的 Siri、谷歌的 Google Now、微软的小冰和 Cortana、百度的 Dumi。

随着其自然语言识别、计算机深度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的逐步演进和完善,以及准确率的快速提升,将不仅仅用于轻型问诊、指导、慢病管理、随访等互联网医疗应用。

这种影响还将对可穿戴设备的实施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因此,正确应对并合理应用上述健康数据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是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关键决策。

九安医疗的iHeath电子血压计凭借与Apple Health Kit的良好合作关系,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同时,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必须时刻防止上述平台公司推出自己的替代产品,造成“儿子”与“干子”之间的竞争,比如苹果的iWtach和谷歌的Google Glass等类似的杀手级产品。

部分健康可穿戴设备实现全面替代。

这些平台公司具备“维度思考”能力,聚合支撑数据平台;他们还有能力“降维出击”,开发杀手级产品。

医疗可穿戴设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国内尚未达到爆发式发展的阶段。

疫情爆发的临界点仍需要政府监管、平台助力、企业研发和决策的共同努力。